是很快傳到了葛沽。葛沽軍民中,紛紛對此進行熱議。甚至蓋過了朝廷派遣新一任天津巡撫的訊息。
“終於要南遷了!”肖圖白露出了一絲笑意。
將岸道:“遷至南京,朝廷至少能修生養息吧!“
肖圖白點頭道:“太祖當年‘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之所以成功,便是因為金陵地區經濟繁榮,能夠積攢錢糧。用這些錢糧,養精兵,從而獲得問鼎天下的資本。元末時,蒙元擁有百萬精銳兵馬,但是財政不足,靠著縱兵搶劫百姓獲得軍費。因此,越是派兵鎮壓起義,義軍規模便越是龐大。而北方的元庭和紅巾軍豪傑,皆是未能笑到最後。而本朝太祖,在環境安定、經濟發達的江南,採用修生養息,獲得充沛財政,養出精銳之師,反倒能夠橫掃群雄。由此可見,財政才是國家安穩、強健的根基力量!”
將岸道:“朝廷遷都金陵,效仿太祖故技?”
肖圖白點頭道:“金陵是創業之地,而非守業之地。若是遷都金陵後,以太祖的創業氣魄,廣積糧,養精兵,自是能夠成就一番格局。若是存在偏安的心思,想要求得南宋時的格局,也未必能夠!”
在兩人交談中,新上任的天津巡撫杜三策,早就秘密的感到了天津。杜三策來到天津後,第一件事並不是去天津府衙,而是微服來到葛沽。
當然,杜三策微服來訪,早被錦衣衛密探發覺。因此,杜三策的行蹤,根本瞞不過肖圖白。
杜三策也是一名東林黨人,不過他曾經奉命去琉球國,代表明廷冊封琉球國王。出海冊封藩王,使得杜三策逐漸形成了海洋意識。眼界比之大明傳統計程車大夫,要稍微開闊一些。
半晌後,杜三策在幾名家人的陪同下,騎著驢子令人遞帖子拜見。
見到肖圖白後,杜三策露出一副親善姿態道:“國師大人,久仰了!本官聽聞,天津十多個州縣,不如一個葛沽繁盛。不知道,國師是如何將葛沽經營成這般的規模?”
肖圖白道:“無它,經營爾!”
像商人一般,將城市當做可增殖、可盈利的專案,不斷進行經營。之後,不斷的將財政盈餘,再次投入到可以創造利益,或者是提高整個城市的競爭力的專案上。有意識的推進城市經濟的發展,自能複製出葛沽這般繁榮的工商業城市。…;
杜三策以為肖圖白藏私,也不僅搖頭,但是心中暗想道:“你不告訴我,我還不會自己學嗎?”
接著,杜三策也與肖圖白談及了朝廷遷都大事。遷都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也必是迫不得已才會遷都。
歷史上,中華大一統的王朝,遷都的次數總的罕見的。就如兩漢都城長安、洛陽之間的遷都,也是因為戰亂使然。同樣,兩宋時期,也是因為北宋都城汴梁被淪陷,逃至南方的南宋君臣迫不得已在臨安建立新的都城。
大明開國時,以金陵為都城。金陵龍盤虎踞,又長江作為天險,更具備雄厚的工農業生產力。明太祖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問鼎天下。
而永樂皇帝,登基之前被封為燕王,封地在元庭經營80多年的燕京,更因為奉命掃蕩蒙元殘餘勢力,從而長期掌握大軍。並且,燕王封地建立的官府,幾乎是與南京的六部朝廷,一個模子出來的。
太祖駕崩後,建文帝採納文臣集團的意見,用削藩的手段,逐漸收回藩王對於地方的治理權和軍權。不料,燕王驟然發難,率領北方的精兵強將,一路攻破金陵,建文帝不知所蹤。
其後,燕王朱棣登基,由於懼怕建文帝未死,以及南方官民之心未能徹底歸附。所以,永樂皇帝朱棣才會在登基不久,遷都至北方,以燕京在都城。
因為,燕京被永樂皇帝經營多年,能夠給他安全感。除此之外,燕京離草原之後數百里,永樂皇帝也存在著心思——如果建文帝未死重新復辟,情況最危急的時候,他也能夠率領騎兵逃到塞外。也是種種的因緣巧合,明朝從永樂開始,便以燕京為國度的格局。
而此時要遷都到南方,包括了龐大的朝廷部門、工匠、軍隊的大搬遷。整個搬遷過程,計劃分為三年去逐步完成。其中,天津的漕運、海運碼頭,也是承載了遷都搬遷的重任。
杜三策擔任天津巡撫後,也是受命與肖圖白等人配合,擴建天津的碼頭工程。為遷都做好鋪墊準備。。。。。。(本站。。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一五五章 簡單機械之滑輪組(一)
南遷大局將會以天津為中轉站,透過海運、漕運,逐步向南方遷移。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