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婉轉逢迎,可舒暢始終沒邁出最後一步,明確兩人關係……

舒暢在外流浪時,曾積攢下一筆錢,他本打算用這錢償還從家偷走的留學費用,但子欲養而親不在,而後,面對舒家現狀,舒暢拿出這筆錢,又添上部分拆遷補償金,在當時的城郊買下了一片老宅,蓋起一座明清風格的四合院。

最早,在等待回遷期間,這座小院被當作出租房,他與錢穎靠租金維持日常生活,而後商業間建成,原屋主都獲得了政府補償的店面,隨之,小院空餘的房間變成了員工宿舍。

有小院出租房的支援,加上酒吧店面產權屬於自己,不存在租金問題,所以一來二去,舒暢的酒吧就成了新員工的臨時歇腳地。他們住著酒吧提供的員工宿舍,白天四處求職,夜晚去酒吧打工掙生活費。

他們當中,有的人找到好職位後則辭去酒吧工作,也有人繼續在酒吧打夜工,做兩分職業拿兩份薪水。不過,他們共同的選擇是——繼續租用他們曾經的宿舍。因為隨著城市的飛速擴容,當初的城郊也成了城市的一部分。小院現在所在的街道,巷尾與一條城市主幹道垂直交叉。這條主幹道兩旁高樓林立,燈火徹夜不息。而小院所在小街卻遠離喧囂,還保留著一點當初的城郊氣氛。使得小院既交通便利,又鬧中有靜。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令租客不忍放棄小院——小院住客都曾是當初的同事,彼此熟悉。在冷漠的城市中,他們之間存在的那股溫馨,令人留戀。

還有,相對於周圍出租屋,這座小院房租不高,房東舒暢自小貪圖享受,對自己居住的地方當然不肯湊合。小院配有專門的清潔工打掃衛生,栽花種草;還有一個按錢穎意思佈置的,設施極為齊全也極為先進的公共餐廳。

這些廚房裝置都來自國外,許多裝置讓廚師們聞所未聞,當初設立這間公共餐廳的目的是方便員工白天就餐。但酒吧的餐點師傅隨後把這個廚房當實驗室,他們自己備上材料,在此琢磨新菜品,相互交流技藝,然後四處尋找品嚐者徵求意見。

緊接著,酒吧調酒師也加入其中,……

結果,在此就餐的員工有口福了。早餐、午餐,未來的名廚、名調酒師輪番上陣,翻著花樣展現自己的技藝,創新技藝。即使技藝高超的人,也不忘在此培養熟練度。

酒吧員工辭職後成為小院租客,他們熟知小院內情,便一致要求以成本價或微利價,繼續參與品嚐,於是,廚師、調酒師收回了他們的實驗成本,甚至略有盈利,小院租客則廉價品嚐了那些尚未上市的新菜品、新糕點、新酒式。

等後來者發現,那些市面上聲名赫赫,價格令人咂舌的名菜、名酒、名點,在這座小院裡竟以令人吃驚的廉價半賣半送,他們怎肯得置身事外。於是,那些少男少女租客,不僅自己在此餐,還出雙入對,攜帶戀人來品嚐,並把出入此間當成高尚品味炫耀。

漸漸,這間小院名聲在外,私下裡獲得了“舒氏(適)公寓”的綽號。

一直冷眼旁觀這一切的賴文漪從不放過任何搗亂的機會,她生活在象牙塔內,不知世事的艱難,不停地同情心氾濫。於是,舒氏公寓就被她當作了安置所,無數人打著她“師妹”、“校友”旗號,由她介紹入住舒家小院。

對於她這種添亂行為,錢穎礙於情義,雖有不滿卻不好表示。舒暢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有求必應。最終造成小院租客極度年輕化,每到吃飯時間,餐廳人滿為患。幸好酒吧的工作性質決定了餐廳無法夜間營業,否則,這裡又成為另一個喧鬧場所。

現在是白天,小院內人來人往,外面街道則充滿懶散的氣氛。

小街不算長,不過半里地;兩側密密麻麻、參差不齊的房屋多為陳年老宅。街邊樹木成行,綠蔭連片,尤其是那幾棵千年古樹,樹冠碩大,濃廕庇日,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足可容納一二十人乘涼。

老宅、古樹、綠蔭,為小街構築了一道古樸、閒適的街景。

這條街又叫書畫街。

從前,這裡偶有三五個人擺攤兒賣書畫,多數都是那條商業街的老店主,他們在百無聊賴中打發著光陰,等待著店鋪的交付使用。

經營者三心二意,從不吆喝,生意自然不怎麼好,多數時候,經營者只是坐在樹陰下面飲茶閒聊,打發時光。

而後,當地廉價的房租吸引了大批流浪藝術家,等那些老店主獲得了自己的店面,登堂入室後,小街的“書畫業”已頗具規模。二十多位年輕的流浪藝術家已聚集於此,在街邊濃蔭下就地設攤。

一塊白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