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
1720年年底,南海公司全部的股票本金被重新計算了一遍。人們發現,其股票總額高達3780萬英鎊。其中,分派給全部所有者的金額只有2450萬英鎊,剩下的1330萬英鎊則被公司以法人的身份所擁有——這就是他們利用公眾狂熱獲得的全部利潤。從這些非法利潤中,議會拿出800萬英鎊作為給一般所有者和認購者的分紅,紅利為每100股33英鎊6先令8便士,這一做法已經是相當寬厚了。議會針對南海公司做出了進一步規定,曾向南海公司借款的債務人,如果向其轉付過股票或其他抵押品的,可以不附帶任何償付和追索要求。除此之外,只需償還借款總額的10%即可。當股價暴漲時,南海公司曾以這種方式借出過110萬英鎊。而此時,股價已經回落到正常水平,這樣,公司所回收的債務就只有11萬英鎊了。
但是,要想徹底恢復公共信用,還需要很長一段時期的過程。英格蘭的公共信用就像是希臘神話裡所說的,安著一雙羽毛和蜂蠟製成的翅膀想飛越海洋的伊卡路斯一樣,飛得太高太接近太陽,粘接著翅膀的蜂蠟一點點融化,最終,他從雲端掉入了大海,在洶湧的浪濤中苦苦掙扎。彼時他方才醒悟,自己只能生存在堅實的土地之上。從此以後,他再也不妄想著要一飛沖天了。
從那以後,在英格蘭國內貿易高度繁榮的時候,又曾出現過幾次過度投機的風潮。一個成功的計劃往往會引得人們群起而仿之。在一個商貿立國的國家裡,像這樣的成功範例總會招來公眾盲目的模仿,從而將那些心中只想著利益得失的人們拖入不見底的深淵,而要想逃出生天,則是難上加難。
1825年,在英國人的記憶裡,同樣是一個難忘的恐慌年份,與當年由南海計劃造成的泡沫公司性質一樣的各種名目的企業、公司,再度沉渣泛起。風光了一陣子之後,留下的仍然是一片泡影。而這一次,也同1720年南海危機時一樣,騙子們利用人們的貪慾詐取了大把的金錢,而當秋後算賬的那一天來臨時,他們照舊難逃法律的羅網。
另外一次發生在1836年,類似的商業投機再一次捲土重來,差點一發不可收拾。所幸,在災難惡化之前政府採取了果斷措施,英格蘭商業再次逢凶化吉。在1845年之前,南海陰謀一直都是英國曆史上因大眾狂熱而引起大規模商業投機風潮的最典型事件。這本書的首次發表時間,大約是在鐵路大恐慌(1845年—1846年)爆發期間。
第一節 顛倒眾生的“絕世奇花”(1)
哦,公民們,這就是狂熱的報應!
——盧梭
據說,“鬱金香”這個名詞其實是源自土耳其語,本意指螺旋貝,後來則用來指代一種類似螺旋貝的阿拉伯式頭巾。
16世紀中葉,鬱金香花被人引入西歐。康拉德·傑斯納當時曾說過,鬱金香在西歐將會產生很大的價值——不料他一語成讖,此後不久,鬱金香就在西歐世界引發了一場瘋狂的騷亂。
康拉德說,他第一次看到鬱金香是在1559年,是在當時極有名的珍寶收藏名家——赫瓦特律師的奧格斯堡花園裡,赫瓦特的一個君士坦丁堡的朋友送給他一個鬱金香球莖。當時,鬱金香在奧斯曼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早已是風靡一時了。在這之後的10—11年時間裡,鬱金香變成了富商顯貴們爭相搶購的珍貴收藏品。其中尤以荷蘭和德國兩國為甚。阿姆斯特丹的富翁們為了得到它甚至不惜重金派人直接到君士坦丁堡搶購。
英國的第一棵鬱金香,是1600年被人從維也納帶回來的。直到1634年,鬱金香的名聲一年年的水漲船高。當時在人們的頭腦中甚至曾存在著這樣的觀念:如果一戶有錢人家沒有收藏鬱金香這種奇花異卉的話,那隻能證明這家人缺乏品味,情趣低俗。
當時的許多著名學者,包括蓬皮烏斯·德·安吉利斯和雷頓的利普蘇斯在內,都是鬱金香的狂熱愛好者。這股社會風潮很快想每個階層蔓延,中產階級的人士們也加入到這支龐大的收藏大軍中來,鬱金香成了他們夢寐以求的“仙花”。這股不可阻擋的慾望潮流很快也征服,中下層人們的心,商人、小業主,甚至連經濟狀況不那麼殷實的人也開始競相攀比,互相炫耀誰家擁有的鬱金香品種更多、更珍稀,誰肯為買花而一擲千金。哈拉姆的一位商人為了購買一株稀有的鬱金香,甚至不惜散去一半的家財。不過卻因此而名噪一時。實際上他的所作所為並不是為了轉手賣高價,而只是為給自己家的花房增光添彩,並以此換得人們的羨慕的眼光。
人們可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