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遜有一個父親,得知兒子得罪了開國元勳趙普,就嘆息“如果我死得早,不用看著敗家子敗家,就算我的幸運了”。等兒子當上了宰相,老父親竟也鬱悶至極,常對人說“我家世世輩輩都是老實巴交的儒生,今天家中突然出了個暴發戶,我看不是什麼有福之事,我現在很擔心自己的人生避免不了以悲劇收場”。不久這位憂心忡忡的父親在他兒子倒灶之前去世了。趙普心想,盧多遜不得好死之後,或許可以在這個可憐的父親的墳墓上三炷清香。
13.政治是可以交易的(1)
盧多遜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認為趙廷美也能像趙光義那樣繼承皇位。
然而他在政治投機中故技重施的成功率只能是零。
趙光義不允許趙廷美繼位,他必須為子孫的長久富貴掃除一切障礙。
趙普也不允許趙廷美繼位,他必須向太祖證明當年阻撓趙光義繼位的建議是絕對正確的,只有這樣才能挽回大宋開國第一謀士的尊嚴和榮譽,也只有這樣才能斬除日後政治亂局的禍根,為這個在陰謀中應運而生的王朝的長治久安留下一線希望。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為了各自的需要而與死敵親密合作,這對於兩個成功的陰謀家而言的確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
太平興國六年,也就是公元981年,這時宰相班子中,薛居正已去世,沈義倫告病休養,盧多遜一相獨當國政。盧多遜終於獲得了趙普曾經的地位,陶醉於投機政治的勝利中,一時得意忘形,不但威福自用、專權獨斷,而且開始與準皇儲、開封府尹趙廷美頻繁接觸。
盧多遜的所作所為令太宗咬牙切齒,就在這時突然有人狀告皇弟趙廷美圖謀不軌。不出趙普所料,在朝中宰執不可依賴的情勢之下,太宗召見了開國老臣趙普並商議對策。
趙普的回覆直截了當:“臣願備樞軸,以察奸變。”意思是說,要不讓我來當宰相,我來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趙普畢竟是太宗的老政敵、死對頭,太宗不能完全信任,因此要求趙普講出他還能當宰相的理由。
趙普隨即上了一個密奏,陳述了他必須重回權力核心的兩大理由:
第一,趙普是開國元勳,有資格當宰相,現在只是被某些當權的人壓制了而已。這一條表面上看是趙普倚老賣老,其實重點在於說明他與現任宰相、當權的盧多遜勢不兩立,這就等於明白地告訴太宗,盧多遜是他們的共同敵人,必須聯手攻之。
第二條,則是趙普公開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秘密,即杜太后臨終時,曾留下遺命要求太祖傳位於太宗,而趙普是當時遺命的記錄者,因此也是世上唯一的見證人。同時趙普告訴太宗,這個遺命裝於金匣之內,如果太祖生前並未銷燬,那麼可能仍在宮中某處。這個金匣可以為太宗繼位的合法性提供最確鑿的依據,足以使趙普從趙光義的死對頭變成政治上的救命恩人。這也是趙普提出的他必須復相最重要的理由。
此外趙普還告訴太宗,不要以為太祖時他處處阻撓太宗繼位,其實這些都是小人惡意傳播,口說無憑,現在有一個檔案倒是可以證明曾經支援過太宗。這個檔案是指太祖罷趙普相職時,趙普為給自己留下後路而特意所上的疏議,其中趙普稱讚趙光義忠孝全德,趙普攻擊趙光義的說法都是他人惡意中傷而起。
太宗看到趙普的密奏,如獲至寶,立即當面向趙普道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
然後太宗排查太祖時所有的宮女、太監,果然找到了趙普所說的金匣子,金匣子裡封存著兩個檔案,一個就是所謂的昭憲顧命,上面寫著:
建隆二年六月甲午,上受太后遺命:兄終弟及,社稷之福。臣普記
還有一個則是趙普給宋太祖的上疏,其中寫道:
外人謂臣輕議皇弟開封尹。皇弟忠孝全德,豈有間然。矧昭憲皇太后大漸之際,臣實預聞顧命。知臣者君,願賜昭鑑。
二十年過去了,自己對此竟然一無所知!母親啊,看來您沒有騙我!太宗見到這行字時,想起往事種種,不禁涕泗橫飛,縱聲大哭。
13.政治是可以交易的(2)
哭完之後,太宗開始發愣,“兄終弟及,社稷之福”?如果現在將這個太后遺命公諸天下,自己豈不是非將皇位交給趙廷美不可?趙普這個老狐狸究竟在玩什麼?
太宗立即召見趙普,請教他兩個問題:第一,現在能不能將遺命公諸天下?第二,誰是皇位繼承人的合適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