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大的排場,工錢可是不少的,目前有人員如下:保安兩名,日薪各30,木工師傅一名,日薪50。木工副手兩名,日薪各30。收割、清洗、機器操作工人六名,日薪各30。一日的支出,350錢。出貨價格在五錢,日產量是一百斤,收入500錢,利潤才150錢。
這個利潤不算高,主要是人養活的有點多了。前期建設階段,這也正常。但當工人熟練之後,日產量不用加班,也能達到120斤,那又提高不少利潤。
當然,現在做的小,沒人管,如果到時候做大了,鄉里要收稅收,那也是一筆不小開支。
此時的普通商業稅,有的三十稅一有的十五稅一,高的十稅一的都要。十稅一什麼概念,產出百分之十上交。
經過今日之事,楊錫發現,自己這個小團體,忽然一下變得非常團結了,什麼凝聚力,什麼團隊精神,一下比起之前矇頭懵腦的做事,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像是打了雞血,看來利益就是雞血。
楊錫當然樂見如此,第二天,董才如約而來。作為生意上的前輩,他的家底比楊錫自然不可同日而語,搞到一頭騾子,也不是什麼難事。
一同過來的,還有兩個十四歲小夥子,據董才說,這是同行中比較活躍的兩個,還有一個才十一歲的小童,董才介紹時稱其為堂弟,也姓董,叫董丸。
楊錫心中腹誹,這朝代的民風也太彪悍了,動不動又出一丸子。
不過這董丸卻也只是出來跟跟趟兒什麼的,見識見識,看來董才是想在這方面大展拳腳了,楊錫自然樂的如此。
只有更多人參與到事情中來,更多人有共同的利益關係,才能形成一個團體,到最後,形成一個階級。這個階級,楊錫還沒想好叫什麼,反正後人叫這個階級為………資產階級!
包括另兩個小夥子,一個叫魯東,一個叫岑航,雖然比較憨實,但誠信度方面,估計沒得說。楊錫測了一下三人的資料,覺得沒有什麼出彩之處,也就沒有太在意了,畢竟自己對接的是董才,與其下面的人走的太近,也不符合商業規則。
董才不愧為老經驗商販,什麼都不用楊錫準備,連木杆稱都帶了,最後一稱,昨日產量,一百零五斤,楊錫也比較滿意。
楊錫看到董才用稱來稱紗錠的樣子,忽然想到了後世的那種地磅。如果有地磅的話,以後貨出再多,也可以一次搞定。
不過,現在要生產出地磅,那還不可能,不過他也有辦法。
二師傅聽了楊錫的主意,再一次驚為天人。楊錫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把天平擴大化,一個支點,用大長木頭,做成蹺蹺板形狀,兩頭是兩個巨大木盤,然後用石塊,現在沒有石匠,就用硬木塊,做成各種重量的砝碼。
這個就是一個大型天平。
如火如荼的建設,爭分奪秒的鍛鍊,聚精會神的學習,在這個小小的黃麻亭,有條不紊的進行。
董才的頭腦,不愧大腦開發度達到了11%的程度,就這幾日時間,將附近五鄉的幾個紗錠販子,全部攏在其下不說,竟然連價格也沒有降下來。楊錫這裡現在每日出貨120斤紗錠,他全部吃定,而且還在催貨,問楊錫能否日夜趕工,將夜晚的時間也利用起來。
楊錫也想利用夜晚,但這個時代,又沒有電燈,晚上如果點火的話,那也是黑燈瞎火,絕對達不到開工的要求的。
轉眼又過了十來日,眼看著就要入冬了,大雪也快來了,天氣冷了下來,旁邊的良田,眾家也種上了小麥,辰河神車之事,也傳到了各家各戶,甚至還引起了整個麻山鄉最大的豪強羅家的注意。
楊錫最近幾日,也看到不少不懷好意的人影在辰河神車附近晃盪,不過暫時還沒有發生任何衝突,估計這些人也是來瞧瞧熱鬧或者是某些人家派來刺探的。
離黃麻亭往東北三十里處,也就是十公里的樣子,彩石河由此經過。此地與黃麻亭的情景卻又大不相同,因黃麻亭是丘陵山地,到了此處,卻是一片平坦,連綿十里之地,盡是良田,田裡有二三十個農人,有的在鋤地,有的在引水,各種工種分工明確。
離河邊裡許之地,有連綿一排數十間房舍,最裡面有一間房舍,與旁邊的茅草屋卻又有不同,這是個不太標準的四合院子,卻東西房分明,正面廳堂,足足有畝許大小,裡面傢俱,絕對是楊錫在這個世界從來沒有見過的。
此時一個三十左右,七尺五寸的中年蓄鬚男子正在打著盹,旁邊一個二十四五左右的壯漢正恭恭敬敬的彙報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