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3部分

裡面出政權,楊錫得先保證無論發生何事,皆可以武力全盤掌控。

徵兵為後盾,這是楊錫為政治改革做的第一件事。

三月,辰河十日報發表資料,辰河區總人口達致五千萬。

這又是一個恐怖訊息,雖然曹操早有預料,但還是在事實上接受不了。

光差距便有四倍,他曹操掌控地域,人口才一千萬。

雖然這些年有些增長,但遺憾的是,其與辰河商會接壤之地實在太多,人口流出有些嚴重。儘管採取了制裁措施,但腿長在他人身上,人家要移民,曹操也管不住別人的腿。

也不知道誰是拍馬屁還是怎麼地,就在三月人口資料釋出出來之後,下一期的報紙,便有人站出來建議。辰河掌控區如今直逼大漢朝人口頂峰,並擁有大漢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軍隊,楊錫作為整個辰河商會第一掌控人,不如於南方稱帝,舉百萬雄兵,平定曹操。

這下就炸開鍋了,各郡各大縣報紙紛紛轉載此文,至四月時,此種呼聲竟然成為辰河區輿論主流。

各地名流學者,都在討論此事,只楊錫一人無動於衷。

楊錫在等,等一件能震驚天下之事,等一件能徹底擊垮劉備、孫權和曹操信心之事。

交州番禺城等各城池春季紅薯已然下種約四個月,鄂縣、荊州各縣土豆也於三月份已然下種。

這兩種東西,是楊錫準備的大殺器。

東漢糧食產量,最好的良田畝產3石,1石為後世的31公斤,就是畝產九十公斤,漢代一畝田,只有後世的0。228畝,算起來也就是後世的一畝田產300公斤左右水稻。

且水稻難以打理,對水的要求極高,真正的良田,需要在河邊溪邊或者水渠所到之處。

紅薯和土豆不同。

紅薯喜溫怕冷,需要的是陽光,對水分要求不高,旱地才適合種植。土豆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作物,在江南直到北方西伯利亞,都可以大量種植。

這兩種作物,都可旱地種植,更恐怖的是,他們的營養價值和產量。

紅薯是高產穩產的一種作物,它具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耐旱耐瘠,病蟲害較少等特點,在水肥條件較好的地方種植,一般春薯畝產可達兩千公斤。

土豆產量稍低,但一畝也能達到一千多公斤左右。

換算到東漢一畝田,這便是一畝平均可達四五百公斤,十五石左右。

良田畝產水稻3石,還需精耕細作,一人一牛隻能耕種十多畝。

普通旱田畝產土豆紅薯十五石,一人一牛可耕種五十畝!

這巨大差距,簡直了。

楊錫在等著紅薯和土豆橫空出世,給曹操等人隔空一擊,為辰河商會積累足夠的政治資糧,成為天下正統,打擊士族氣焰。

最好是將士族打落塵埃。

由於土豆和紅薯種不多,整個辰河區,上半年總計才種了兩千畝,但這兩千畝,一旦成熟,下一季,將變成二十萬畝。

有些地方一年可以種植兩季,如此一來,兩三年便可解決天下糧食問題,加上橡膠樹這經濟作物,這是本次環球航行最大的意義。

鄂縣,彩石河邊。

楊錫在辛勤勞作。

秦青也帶著楊錫設計的斗笠,穿著麻布衣,仿若普通農人。

這河邊種植了五十畝紅薯和五十畝土豆,主要的種植人,還是楊父和其妻楊氏,楊錫夫妻二人自然只是偶爾來幫忙。

此時紅薯藤已然爬滿了旱田,其葉子已然完全將泥土覆蓋。

哪怕是一片葉子,這也是楊錫的寶貝。

紅薯的葉子可以炒菜,其味甘香,楊錫已然數十年未嘗過其味道。儘管如此,楊錫一家,都只採吃過三次。

天下大勢爭吵愈烈,楊錫卻消失於爭吵之中從不發聲。

至六月,五十萬大軍的新兵三個月軍訓期過,楊錫屯調十萬軍馬於鄂縣,拱衛辰河堡,並於辰河堡周圍湖邊開墾屯田。

至於另外的四十萬大軍,楊錫將其分散於衛瓜、太史慈、蔡考、呂蒙等將領軍中,繼續開墾旱田。

旱田先種植經濟作物棉花,其實則是為日後種植紅薯、土豆做準備。

六月初一大早,楊錫一家人,與辰河城中許多官員,並有辰河十日報、辰河商報、辰河政治報、辰河經濟報、辰河縣民報等十餘家報社記者,被楊錫請至彩石河邊。

楊錫要在今日挖紅薯!

楊錫口水都流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