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朱宸說,楊承祖前天悄悄溜回了京師。他不在通州保護聖母,卻悄悄回來,擅離職守,當可論罪。”
毛紀輕聲提醒著,眼下上本為皇帝站臺的人不少,如果不把這股勢頭打下去,一旦形成風潮,即便是以內閣之尊,也難以彈壓。可是要對這些文官下手,又要考慮名聲有損,最好還是處置一個武臣,給他們提個醒。
不比文官有自己的科舉身份為憑障,只要找到差不多的證據,就算斬了這個武官,也不是不可能。
“楊承祖麼?這個佞幸之臣,最近確實有些太過跋扈,是該敲打敲打。免得他將來,成了江彬一般的禍害。”
楊廷和心內做出了決斷,準備隨便給這位錦衣官一點小小的教訓,讓他明白一下,這種級別的爭鬥,他並沒有介入的資格。別看楊承祖現在坐領南鎮,位高權重,以一國首輔之尊,哪怕只是輕輕一擊,也足以讓個三品錦衣粉身碎骨。
可是不等他做出批示,一名小宦官從外面飛奔進來,跪地磕頭道:“幾位老先生大事不好,天家今晨就於慈寧宮外跪地啼哭,至今不起。只說不能侍奉母親,反要母親對自己行禮,非人子所為。既不願為難太后,也不願做不孝之子,情願不做皇帝,回安陸繼續做藩王。太后拿不出章程,特請幾位老先生定奪。如今天氣酷熱,只怕萬歲受了暑,傷了龍體。”
“豈有此理!”
下一刻,安靜的值房,頓時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與之相比,小小的楊承祖,已經無足輕重,沒人還記得該對他進行處置。自大明立國以來,還沒有過大臣逼走皇帝的事。如果楊廷和做了大明的伊尹、霍光,那麼接下來等待他的,就是地方上忠臣良將起兵清君側,他自己身死族滅,整個大明,也將陷入戰亂之中。
與當初的那次請辭不同,這次嘉靖基本已經是擺明了車馬要挾,而這種要挾,內閣還不得不把招接下來。張太后甩鍋,已經做出甩手掌櫃的派頭,內閣什麼決定,自己全都支援。如果自己這邊不接招,那這局勢怎麼才能平息?
“報,薊鎮邊報,查北虜首領博迪傳檄各部,邀各部頭人於大板升城參加那達慕大會,雲集大兵,恐侵我邊鎮。如今薊遼邊鎮,兵員不足,糧餉兩匱,請朝廷速發犒賞,以免生變。”
“報,滿剌加王子並使臣三十餘,已至會同館投書。言佛郎機夷蠻橫無禮,無故侵奪滿剌加國土。殺國王,奪基業,王子與手下文武無奈來投,望朝廷念在滿剌加世為大明藩屬份上,發兵助其奪回基業。”
從兵部方面送來的兩份急報,讓本已危急的局勢更加緊張,如果這個時候大明再失去一位天子,那大明還拿什麼出來應對戰爭?幾件事接連發作,楊廷和就是想不退,也不可能了。
第五百九十四章名位初定
“尊父皇為本生興獻帝,尊母后為本生興獻後,明明就是朕的父母,加上本生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好不彆扭。”乾清宮裡,剛剛把母后迎進皇宮,並結束了家宴活動的嘉靖皇帝,對於這個階段性的勝利並不滿意。
在他心裡,壓根就不想去繼承孝廟香火,於本生這個稱號字首,自然也就充滿了不滿與意見。不過他是個知進退的人,知道目前這個勝利就已經可以適可而止,大家各退一步,局面才能穩定下來,楊廷和也不會一下就讓自己宣佈與孝宗一系斷絕關係。
事實上,眼前這個階段性勝利,也是楊承祖居中協調,用欺騙的手段,忽悠了幾個文官挑頭,帶動了整體的發動。
對於這個大功臣,嘉靖心裡也自感激,現在大殿內只有君臣兩人,他也沒必要刻意保持君王的威儀。整個人就那麼懶散的靠在龍椅上,發表則對內閣的不滿“這幫人,不知道吃錯了什麼藥,全都要我去繼承孝廟的血脈。朕明明是有父母的,憑什麼認個別人做父親,還什麼本生,難道他們家中,除了父親還有個本生父?”
“陛下,這事說來也不奇怪,誰讓孝廟是這些文官眼裡的聖君,可比仁宣二廟的角色呢?你看,武宗那邊就不行了。明明他已經絕後了,但沒人提給他找個香火的事,這幫人都是感激著孝廟,不想讓他的香火絕了而已。”
“讓他們做夢去吧!不過這次,多虧了大哥從中排程,才能那麼順利就讓這幫人低頭。嚴惟中,還有那個張璁,都是朕的功臣。大哥舉薦有功,朕給你記下了,將來定有封賞。不過張璁這個名字不好,當初點他做進士時,朕就覺得不妥。他的名字與朕的名諱相同,身為臣者,該當避尊者諱。朕決定賜他個名字為孚敬,再賜他個字為恭茂,大哥覺得如何?”
“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