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座,我給陛下寫封信,將這裡的情形告訴陛下,如果陛下同意了,我自然不會反對,如果陛下反對,我等必須堅決取締伊人客棧。”
“就按大人說的辦!”洪承疇長揖為禮。
史可法還了一禮:“不過,我們說好了,在陛下的諭旨到來之前,洪軍座也要對士兵適當限制,就像你剛才所說的,士兵每天出操,每月光顧伊人客棧,不得超過兩次,夜晚不得在伊人客棧留宿。”
整個冬季,洪承疇每天安排士兵,去赤塔周圍的各個村莊檢視一次牧民的情況,現在的牧民,已經沒有戰馬,即使逃亡,一時也逃不遠,每天查一次就足夠了。
沒有出勤任務計程車兵,上午必須出操,只有下午的時間,他們是自由的,但洪承疇做了新的規定,下午要呆在軍營,如果士兵外出,必須在參謀處請假登記,每月不得超過兩次。
洪承疇還特別說明,如果士兵訓練、打仗沒有精神,不得請假外出。
在整個冬季,嶺北省到處被雪覆蓋,或者是厚厚的冰,作為文官,史可法真的無事可做。
直到崇禎三年三月初一,嶺北三所孔子學校開學,史可法才又忙碌起來。
根據朱由檢的指示,所有六歲至十歲的兒童,不分男女,必須入學校學習漢語、漢話,孔子學校實行男女分班制,再根據不同的年齡,分成不同的班級,年齡相近的分在同一個班級。
赤塔府孔子學校一共招收了四百餘兒童,分成八個班,而亨九縣孔子學校、北望縣孔子學校都只有不到三百學生,分成六個班。
這些兒童,每年在學校學習的時間,都是八個月,其餘的四個月放假,其中十二月、一月、二月因為天氣太冷,放寒假,七月天氣太熱,放暑假。
八個月的上學時間,分為上下兩個學期,三月、四月、五月、六月為上學期,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為下學期。
兒童必須集中在城內上學,實行寄宿制,所有的書籍,甚至寫字的毛筆、紙張都是免費的,但兒童的飯食、服裝,必須由他們的父母提供,學校代為管理。
史可法認為,這些在城內學習漢話的學生,不僅能加快漢化的速度,而且兒童都住在城內,又能作為人質,可以預防他們的父母逃亡。
洪承疇是最高興的,自從學校開學,他由原來的每天去各個村莊視察一次,改為三天視察一次。
學校的開學工作剛剛穩定,刑部流放嶺北省的重刑犯就到達了,隨同他們一起到達的,還有朱由檢的一封親筆信,這是他對史可法、洪承疇的回信,朱由檢沒有下達聖旨,而是以私人書信的形式,並且告訴史可法、洪承疇二人,看過書信之後,立即銷燬,不得保留,只要領會信件的精神即可。
在信件中,朱由檢告訴兩人,士兵在關外,遠離自己的親人和家鄉,生活又十分單調,儘量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比如各種比賽、娛樂等。
如果士兵思鄉情切,他們必然不能安心服役,不僅軍隊的戰鬥力下降,也影響士兵為大明守土開疆的決心和主動性,畢竟他們要在關外駐守五年。
對於士兵找女人的事,朱由檢認為,不宜絕對禁止,但要保障士兵的安全,如果處理得當,也可以激勵士兵為國奮鬥、為國開疆的精神和勇氣。
朱由檢認為,這種事情,必須納入省府的日常管理,比如,加強對伊人客棧的監管,如果條件許可,可以設立相關的機構,專門為士兵服務,這樣既能加強管理,又能解決士兵銀子不足的問題,但要主意分寸,當心軍隊與當地百姓的矛盾,應當以自願為主,量力而行。
對於士兵無錢可花的問題,朱由檢還給出一條思路,就是讓士兵們參與修路,朝廷暫時無力在嶺北省修築水泥路,但可以先行修築路基,一切比照築路工人,付給相應的酬勞。
假如士兵適應了嶺北的生活,願意在當地娶妻生子,也有合適的物件,朝廷和軍方都應准許他們在退役之後,在當地定居,省府應當給退役定居計程車兵,分發相應的耕地和牧場。
史可法、洪承疇燒燬了朱由檢的信件,二人相對無言。
這樣的信件,洪承疇可是“長歌大笑喜欲狂”,朱由檢遠在京師,卻是對邊疆士兵們的狀況,瞭如指掌,洪承疇一方面對英明神武的朱由檢,感激涕零,另一方面,他覺得自己的身後,有一雙來自朝廷的眼睛,時時關注著他,讓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史可法是堅決反對伊人客棧存在的,但朱由檢已經做了批示,他也無可奈何,最後,他與洪承疇商定,洪承疇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