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不用擔心,老臣的問題,對殿下來說很簡單,只要張張嘴就行。”李春燁似乎猜到朱由檢的腹誹,“殿下能否對老臣展望一下大明的未來?”
“展望?李大人說笑了。晚輩年青,說不上展望。但既然李大人問起,晚輩就談談自己的粗陋見解。”朱由檢發現李春燁還是對大明的中興寄予厚望,不知道他有沒有貪腐。
在現在的大明,能忠於職守,為大明的未來考慮,已經很難得了。況且朱由檢要強軍,只有李春燁有可能支援他。
“老臣洗耳恭聽,看看,還能為殿下做點什麼。”李春燁覺得他已經老了,很多事情即使有想法,也不願翻開新的一頁。只有朱由檢這樣年青的人,才有可能為大明規劃未來,他最多能協助朱由檢打打邊鼓。
至於得罪魏忠賢的事,他也考慮過,最多是致仕避讓,在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中,只要主動致仕的人,都能得到善終,只有楊漣、左光斗那種死硬到底的人,才會死在錦衣衛的煉獄。
“那晚輩就說說自己的想法。”朱由檢自稱晚輩,的確是對李春燁的尊重,李春燁是最有可能支援他的人,即使將來當了皇帝,也離不開一批大臣的支援。今天這兒只有他們兩個,也不用擔心話會傳出去。
李春燁沒有說話,只是用泛著精光的眼神看著朱由檢。
“將來大明第一戰,必是建奴。建奴目前已經定都盛京,也就是大明的瀋陽。大明幾乎失去了整個遼東鎮,只剩下遼長城以東、渤海以西的寧遠、錦州等狹窄的遼西走廊。建奴的首都從赫圖阿拉遷到遼陽,再從遼陽遷到瀋陽,從遷都的順序就可以看出,建奴並不滿足於遼東,決不會與大明分長城而治,而是會越過長城,目標是我大明的全部河山。”朱由檢有後世的經驗,當然知道建奴在大明屢次傷師失地後,越過山海關,統治了整個漢民族近三百年。揚州三日、嘉定十屠是漢民族永遠的痛。
“可殿下怎麼知道建奴不會和蒙古一樣,和大明劃長城而治呢?”李春燁覺得朱由檢的話太過駭人,他倒覺得建奴建奴就和蒙古一樣,不適合中原的農耕,他們只是為了生存,才會利用騎兵搶奪漢人的財物。雖然他對大明的政治腐敗比較悲觀,但對建奴入關,還是和其他人一樣,壓根就不相信。
“李大人,蒙古人不是也曾滅過大宋、統治中原嗎?”朱由檢心中忿忿,不知道大明的朝臣怎麼能將希望建立在建奴不適應大明的土地上,一名十歲的孩童,捧著億元大鈔,行走在人流洶湧的大街上,而所有的歹徒都攝於法律的威嚴,而任其從南京走到北京,再從北京走到東京,可能嗎?“蒙古人不是主動退出關外,而是被太祖、成祖打怕了,不得已退出長城。即使建奴和大明劃長城而治,大明也必須在長城一線部下重兵,現在大明不僅有防範建奴的遼東、薊州、宣府,更有防範蒙古的大同、山西、延綏、寧夏、固原、甘肅。李大人想一想,大明為什麼發不出軍餉、擠不出救災的錢糧?大明的稅賦收入又幾成耗費在薊遼前線吧?如果加上陝西、山西一線防備蒙古的邊軍,九邊重鎮耗費的錢糧,怕是佔了大明的五成以上的稅賦吧?如果將建奴長期擋在長城以北,加上蒙古,大明,能耗得起嗎?”
李春燁本來沒想得這麼遠,他雖然是大明的兵部尚書,但手中的實權並不大,所以和其他的文官差不多,只要保住自己的位子就行,權力之外的事,還是讓更高層考慮。
現在聽朱由檢說起大明的未來,心中大驚失色。按照朱由檢的推斷,不管建奴會不會入關,大明都會死在建奴的手中,不是在軍事上被建奴戰死,就是在經濟上被建奴拖死。他畢竟是為官已久,臉上還是不動聲色:“那殿下覺得如何打好這第一戰?”
第54章大明的未來(二)
“由於大明在遼東漸漸敗退,現在韃靼蒙古的朵顏三部、科爾沁部、察哈爾部都已經歸順建奴,如果大明全力北伐建奴,蒙古各部就可能出動騎兵搗毀糧道,甚至切斷遼西走廊與山海關的聯絡通道,大明的北伐軍隊就被包了餃子,必定不戰自亂,那就是下一個薩爾滸之戰,大明傷不起。所以大明要北伐,必須先從喜峰口出關,奇襲蒙古朵顏三部。朵顏三部是蒙古各主要部落中最弱的,也是離遼西走廊最近的,如果征服朵顏三部,則軍隊就地駐紮,保護北伐軍隊的糧道和通道,再以重兵出山海關,全面北伐建奴。”朱由檢的分析是粗線條的,因為在具體的戰爭中,戰場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昨天的盟友今天可能變成敵人,昨天的敵人今天也可能變成盟友。
所以總指揮官只能說個大概,具體的戰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