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但不執著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雖不執著其相,亦不妨假說有人我。

如是終日度生,實無所度。雖無所度,而又決非棄捨不為。若解此意,則常人所謂利益眾生者,能力薄弱、範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不薄弱、範圍大者,須學佛法。瞭解真空妙有之理,精進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業也。

或疑心經少說有,多說空者,因常人多著於有,對症下藥,故多說空。雖說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見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將來作利生事業乃成十分圓滿。

非消極者,是積極,當可瞭然。世人之積極,不過積極於暫時,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門具有空與不空二義,以無所得故已前之經文,皆從般若之空一方面說。依此空義,於常人所執著之妄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使破壞至於徹底。菩提薩埵已下,是從般若不空方面說,復依此不空義,而熾然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以完成其圓滿之建設。

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世有謂佛法唯是消極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統,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誤解也。

今講正文,講時分科。今唯略舉大科,不細分。

大科:

心經大科┬初顯了般若─┬初經家敘引

└二秘密般若 └二正說般若

由序再就說法之由序言,此譯本不詳。按宋施護譯本,先雲,世尊在靈鷲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譯言正定等)舍利子曰觀自在菩薩言:若有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當云何修學。而觀自在菩薩遂說此經云云。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正文(1)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即觀世音。

智悲雙遠、

┌約智:觀理事無礙之境,而了達自在。——自利之妙用┐

自利利他,

│ ├

故得觀自

└約悲:觀一切眾生之機,而化度自在。——利他之妙用┘

在之名

“菩薩”,“菩提薩埵”之省文,是梵語。

┌菩提——覺……以智上求佛法。

└薩埵——有情……以悲下化眾生。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淺……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體為五蘊之假和合,

深│ 其中無有真實之我體。)

└深……法空般若——菩薩入。(法空者,五蘊亦空,如後所明。)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即舊譯之五陰也。世間萬法無盡。欲研高深哲理及正當人生觀,應先於萬法有整個之認識,有統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當人生觀,應知亦爾。

此五蘊,即佛教用以總括世間萬法者。故僅研五蘊,與研究一切萬法無異。蘊者,蘊藏積聚也。五蘊亦稱為五法聚,亦即五類之義。乃將一切精神物質之法歸納於此五類中也。

┌色蘊:障礙義,即一切相障有礙之處境。 ──┐

│ 與物質之義相似而較廣。 ──┴境處

├受蘊:領納義,即對於外境或苦,或樂及不苦不樂等之 ─┐

五 │ 感受。此與今時人所習用之感情一詞(即是隨官 │

│ 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甚合,若作了別解之感 │

│ 覺釋之則非,因了別乃屬識蘊也。 ├內心

蘊 ├想蘊:取像義,即取著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

├行蘊:造作義,即對外境之動作。 │

└識蘊:了別義,即了別外境,變出外境之本體。 ───┘

┌由外境色……而感著種種受——輪轉

├由種種受……而引起種種想——生死

├由種種想……而發起種種行

├由種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