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部分

的防禦實施了

密集突擊。

接著,盟軍部隊開始登陸。大海翻騰起伏,令人頭暈眼花,寒風捲起 層層浪花,拍打在士兵身上。德軍對盟軍進攻前的大規模海上炮擊和空中轟

炸已有所準備,他們覺得自己的混凝土防禦工事異常堅固,完全可以抵擋得 住。他們料定,炮擊和轟炸之後,盟軍士兵將會奮力穿過碎浪,在最易遭到

攻擊的部位踉蹌上岸。可是他們怎麼也沒想到坦克居然會從海面上直接遊過 來,也沒有想到會從登陸艇上發出一排排密集、猛烈的炮彈和火箭,更沒想

到會遇到向他們衝過來的那樣一些裝甲戰車——它們一面引爆雷區中的地 雷,一面作抵近射擊,摧毀炮兵陣地和防禦據點。登陸部隊在德軍的大炮、

反坦克炮和機關槍還來不及開火還擊時,就已迅速地登上了堅實的海灘。

在“猶他”地段,美第 4 師得利於其登陸灘頭的位置:在科唐坦半島 的背風處,該師的登陸艇所遇風浪不大,容易靠岸。此外,水位不是很高,

灘頭障礙物清晰可見。進攻開始前,269 架中型轟炸機對德軍的岸邊防禦工 事進行了精確的地毯式轟炸。

離岸 3000 碼放下水的 26 輛水陸兩用坦克,全部安全地漂浮著向岸邊 前進。一小時內,爆破分隊已為後續登陸艇掃清了道路。由於這些有利因素,

再加上面對的敵軍較弱,第 4 師在奪取了橋頭堡之後,遇到的障礙是沼澤地 和灘頭缺乏出口,而不是敵人的頑抗。這天結束後,2.3 萬人上了岸,並

開闢出供機動和增加兵力用的大片地域。

同一天夜裡,“奧馬哈”灘頭的景象和形勢卻完全不一樣。“奧馬哈” 地段的海岸態勢使它成為一個明顯攻擊點。德軍在此重重設防,修建了許多

能掃射灘頭的堅固支撐點和戰壕,在所有可能的出口處都布上了大量地雷。 美國人是清楚地知道這種威脅的,但由於部隊指揮官指揮不當,預見性不強,

使美國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波濤洶湧的海上,登陸艇在離岸 12 英里之 遙就下水了。結果,士兵們衣衫溼透,冷得發抖,擠在擁擠狹小的登陸艇中,

動彈不得,再加上暈船,弄得無精打采,根本沒有精神去應付那極其緊張的 登陸作戰。然而,事情還不止於此。在離岸 4 英里之遙下水的 29 輛水陸兩

用坦克中,上岸的只有兩輛。由於天空烏雲密佈,美第 8 航空隊的轟炸機不 能像“猶他”灘頭上空的轟炸機那樣進行目視瞄準轟炸。雖然採用了導航飛

機和儀表轟炸,但幾乎沒有炸中登陸灘頭及其防禦設施,卻把炸彈扔到了離 岸 3 英里遠的內陸地區。這樣,衝上灘頭的步兵實際處於一種毫無防禦手段

的狀況,面對比他們預料的要強大得多的敵人,一籌莫展。這樣,原來預想

的一次成功的進攻很快就變成了一場求生的搏鬥。只是憑著官兵們拼死戰鬥 的堅決意志,這場求生的搏鬥才慢慢轉化為一個小小的勝利,其代價是 3000

人的傷亡。

在英、加軍隊前線,如果算得上是勝利的話,情況也大致差不多。在

“戈爾德”海灘登陸的第 50 師,雖然遇到了敵人頑固據點的激烈抵抗,還 是努力在當天下午將其 4 個旅都送上了岸,並向內陸推進到離巴約不遠的地 方。

在“朱諾”灘頭,加拿大人的登陸也並不順利。那一天,他們的 306 艘登陸艇中有 90 艘受損。但對加拿大人來說,這裡沒有出現類似迪耶普的

情況。儘管由於開啟通道遲緩而導致海灘上交通擁塞,但加拿大第 3 師在裝 甲部隊掩護下,終於取得了突破,並向前、向翼側推進,直到該師的部分裝

甲部隊抵達了當天的部分目標,即卡昂至巴約公路上的佈雷特維爾一洛格約 斯和卡爾皮克。

由於德軍在指揮上陷於癱瘓狀態,“斯沃德”灘頭沒有出現“奧馬哈” 灘頭那樣的情況。英第 3 師雖曾在灘頭上歷盡艱辛,在展開時頗費周折,但

還是摧毀了幾個堅固支撐點,沿著海岸前出到烏伊斯特勒昂,到午夜換下了 守衛運河大橋的空降部隊。在南面,英軍奪取了重要的佩裡耶山脊和其他要

地、村莊,所有這一切都未曾遇到德軍裝甲部隊的有力抵抗。當天晚上,英 第 3 師的先頭部隊已經到了距卡昂不足 3 英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