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地實施機動。結果,美軍 沒有受到德軍裝甲部隊的任何於擾就攻陷了瑟堡。
蒙哥馬利按照作戰計劃,一直在諾曼底有意識地進行機動,把所有的 德軍裝甲部隊都吸引到本國部隊的對面,從未有在東翼向塞納河突破的設
想。為此,當時和從那以後他受了很多批評。這些批評大多是因為對他那個 簡單明瞭而又具有遠見卓識的設想產生誤解所引起的。艾森豪威爾於 7 月 13
日給英美聯合參謀部的報告便是例證,報告的第 32 頁寫道:
“儘管如此,我們仍無法在東翼向塞納河突破,敵在崗市地區集中主力 阻止我們攻佔這一極其需要獲得的地帶。不過我們的計劃還是異常靈活,我
們可以利用敵人的這一反擊,當英加部隊在東翼頂住敵人時,要美軍由西翼 的灘頭佔領區痛擊敵軍。因此,蒙哥馬利元帥指揮的第 2 集團軍在 7 月應繼
續不斷地向敵施加壓力,遏制其前進。”
於是,人們的印象就是,英國和加拿大部隊在東翼崗市地區失敗了, 所以,美軍才在西翼採取行動,突破成功。艾森豪威爾對第 2 集團軍持這種
看法,便清楚地表明他對自己欣然同意過的這一基本設想並不理解。
但是,有的批評則完全出於惡意。艾森豪威爾的副手特德和英軍戰術 航空隊司令科寧厄姆由於沒有得到卡昂地區的機場而幾乎對蒙哥馬利持敵對
態度;艾森豪威爾的副參謀長摩根則因為蒙哥馬利反對他在東翼的崗市一法 萊茲地區進行突破的計劃而懷恨在心。他們利用艾森豪威爾的錯覺,對蒙哥
馬利說三道四,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當時,英軍和美軍已經登陸的部隊大致相等,每家 16 個師。但有目共 睹的事實是:在這段時間裡,在美軍前線,德軍裝甲師最多時 3 個,最少時 還不到 1
個;而在英軍前線,最多時 7 個半,最少時 4 個。美軍與之作戰的 德軍步兵營最多時 87 個,最少時 63 個;而在英軍前線,最多時 92 個,最
少時 43 個。
比這些數字更有說服力的是這樣一個事實:蒙哥馬利的策略已經導致 他的兩個最高階、最有經驗的敵手——馮·龍德施泰特和馮·施韋彭伯格—
—由於認為蒙哥馬利已給他們造成了軍事上難以挽救的局面而在戰場上被就 地免職。
所以,在諾曼底戰役這一關鍵時刻,蒙哥馬利要比他的美國同行和英
國國內的某些人更為清楚地看到,戰鬥正沿著正確的方向朝著成功發展;而
“賽馬場”行動的最後一天結束時,凱特爾和馮·龍德施泰特之間著名的電 話對話極好地概括了蒙哥馬利的敵手們此刻的精神狀態:
凱特爾:“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該怎麼辦?”
馮·龍德施泰特:“講和,你們這些蠢才!難道還能有別的什麼辦法?”
6 月末是諾曼底戰役的重大轉折點。6 月 30 日那天,英國特遣艦隊司 令維安海軍上將和他的美國同行柯克海軍上將相繼出發返回英國。這標誌著
“海王星”行動正式結束,“霸王”行動計劃進入了下一個階段。負責海邊 各個灘頭的級別稍低的海軍軍官也已撤走,在英軍地段由“英軍突擊區海軍
將官”代替,在美軍地段由“西線海軍將官”代替,兩人都常駐陸上,都是 海軍少將。這種從兩棲作戰向陸上作戰的轉變,標誌著盟軍對現已擴大了的
橋頭堡充滿信心。另外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更加強了這一信心。這實際上表明 蒙哥馬利 6 月 8 日宣佈的 3 個先決條件中的後兩個已經實現。
7 月 1 日,由於大風暴而推遲到 6 月 25 日開始的卡昂南面大鉗形攻勢
“賽馬場”作戰行動結束。這次作戰沒能按原先期望的那樣奪到足夠的地盤, 但卻達成了更為重要的目標——使德軍裝甲部隊遭到了決定性失敗。在此前
一天,美軍在科唐坦半島進行一次大規模進攻,最終攻下了瑟堡的大要塞及 其支援炮兵陣地。此後,盟軍第一艘船、英國的一艘用來掃雷的汽艇大搖大
擺地進了港。這兩件事的主要意義在於:第一,“賽馬場”作戰以後,德軍 再也不能用密集的裝甲部隊發動真正的協同進攻(希特勒後來瘋狂地發動莫
爾坦攻勢除外);第二,美軍已奪取了瑟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