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的目標。電子政務、政府網站、政府與網民的互動,都在不同程度上改變或推動著政府管理方式更加*、高效和透明。
但是,政府改革始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政治的向前推進、人民群眾政治需求的日益提高,以及全球化和資訊化的衝擊,都使得政府必然會不斷面臨新的挑戰。此外,現行的政府管理體制也還存在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例如,在相當程度上助長公共利益部門化的決策體制;政出多門、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事不分、成本過高等現象還普遍存在;政府提供的社會公共服務還相對不足、服務質量有待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系遠未確立;政府決策的隨意性太大、失誤過多,政策多變、政令不一等現象時有發生;政府行政法規體系還不完善,依法執政程度需要進一步提高,等等。因此,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仍然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十七大以及十七屆二中全會分別對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緊迫性、重要性、指導思想、總體原則、重點內容作了全面部署。根據這一部署,中國政府將透過深化政府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加強依法行政、降低行政成本、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進一步創新政府管理體制,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透明政府、效率政府和廉潔政府。
總而言之,經濟發展促進政治發展,而政治發展又影響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兩條基本道路。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內的整體性社會變遷過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經濟生活的巨大變遷,中國的政治體制也將發生深刻的變遷,經濟進步和政治進步將共同匯合成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潮流。
俞可平,*中央編譯局、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大國策》叢書。
關於中國發展模式的若干思考(1)
關於中國發展模式的若干思考
常 修 澤
中國發展模式:問題的提出
站在世界發展的角度來看問題,中國改革開放在發展方面的成績,並不限於經濟總量的大幅度增長或“翻幾番”,也不限於財政收入、進出口總額以及外匯儲備的顯著增加,甚至也不限於中國在世界經濟競爭力排行榜上的位次上升。發展方面一個值得重視的成績,在於中國既順乎潮流,又特立獨行,為人類貢獻了一條有中國特點的發展模式。
所謂“中國發展模式”,是指從中國同時兼有“發展中國家+轉型國家+社會主義國家”三重屬性這一基點出發,立足中國的特殊國情,以建設一個富強*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為目標,而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有特點的發展模式。其要點有五:一是以增進全世界最大的人口總量之福祉和全面發展為核心;二是充分挖掘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現代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巨大制度潛力;三是努力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和作為後發國家等優勢;四是著力在經濟方面推進有中國特色的“五化”程序,即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序;五是在更大範圍內實現“四位一體”的發展,即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發展以及人的自身發展,從而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中國自己的貢獻。
中國具備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有利條件
僅從經濟方面而言:其一,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成本較低,具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其二,國內市場相當廣闊,其巨大潛力的持續釋放,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大發動機;其三,高國民儲蓄率和外商投資,使經濟發展的資金供給充裕;其四,經過多年建設,工業、交通、通訊、科技等已具有相當規模和基礎;其五,發展新能源、環保產業、迴圈經濟等,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政治社會比較穩定,深化改革使經濟體制和其他體制不斷趨於完善,也是國內有利條件。
同時,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和產業轉移正在拓展;資訊科技、生物技術、新材料與先進製造技術等不斷取得新進展,更提供國際有利因素。
從三個層面把握中國“發展方式的轉變”
要完成既定的發展目標,目前的關鍵在於“發展方式的轉變”,但發展方式的“轉變”有三重涵義:
1. 窄方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簡言之,由“粗放型”轉“集約型”。“九五”確定的經濟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