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82章 黑賬本

國子監一榜九進士,武家族學曲江書院居然也能一門五進士。

今年進士科金榜題名一百零八人,個個風光無比,勳戚貴族們榜下捉婿也是格外的熱鬧。

不過熱鬧之餘,也有人對武家表示懷疑。

武家憑什麼一家出了五個進士,還有諸科十八人及第?

有人認為武家有舞弊嫌疑,上書彈劾。

皇帝最近忙著準備東征的事,仍在打磨他的進攻計劃,調整將領名單,高句麗太子被百騎司救出送來長安,加上新羅向大唐求援,這讓皇帝的東征計劃,又增添了不少有利條件。

扶持高桓權為新的高句麗王,可以利用他來分化高句麗,到時兩軍陣前,高桓權以國王名義勸降守軍,或是招降一些山城,也是有機會的。

皇帝修改計劃,打算拿下遼東城後,就讓高桓權在那裡組建新的高句麗朝廷,把遼東城做為高句麗臨時都城。

殿試放榜後,

各種不和諧的聲音出現了,許多人反對新的科舉制度,覺得獨重進士科不對,認為當更重明經,

皇帝不用看也知道說這些話的人,肯定是那些山東士族出身的人,他們經學傳家,對於明經考試自然是更佔優勢,以往明經科,都快讓他們壟斷了。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可不是說著玩的。

這些家族,掌握著經學的最高解釋權,哪怕朝廷主導修訂了五經正義等書,但這些士族依然佔有著太大優勢。

所以如今這新科舉制,以進士為主,也是為了打破這些人的壟斷。

現在他們果然反對的激烈,覺得進士不及明經,應當重明經。

也有人彈劾武家一榜五進士,明顯是有舞弊嫌疑,但他們卻又根本拿不出半點證據,只是捕風捉影,皇帝看了後也只是輕篾一笑扔到一邊。

武家的曲江書院,

他可是去過好多次了,那裡封閉式管理,甚至有幾分軍營的味道,一旬只休一天假,其餘九天那都是不能進出的,哪怕這些武氏族人子弟條件都不錯,進了書院大門,也是不能帶書童僕役的,

裡面不僅教授知識,也還教他們生活獨立自主,書院不僅教儒家九經,道家四經,也還教君子六藝,甚至書院還有自己的學田,有專門的勞動課園藝課等,老師帶著學生們親自耕種那些田地,收穫時也是師生一起下地收割。

曲江書院的教育風格和水平,都是很不錯的,李世民不止一次讚賞這種模式。

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最後的排名也是他親自擬定的,

本來武八郎的殿試成績,不說給個狀元郎,但給個榜眼是足夠的,但李世民思慮再三,只給了個探花。

武承遠鄉試、會試、殿試的卷子他都看過,不管是帖經還是墨義,又或是策問、詩賦,都是極佳,那筆書法也是寫的極好。

可以說無可挑剔。

曲江書院其它四個進士,也是他欽定的排名,都很不錯。

本來新科舉早在數年前就當推行了,可中間阻力太大,有很多勢力想阻攔,皇帝很清楚是哪些人在阻攔。

對於皇帝來說,他希望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

把那些有能力有才學的人,不論家世出身,都納入朝廷官吏體制中來,這才是最有利的。

若是將那些有才學有能力的人,僅是出身低就排斥在外,那早晚這群人就會走上對抗的路,對朝廷長遠是極不利的。

“至尊,”

竇承規進來,“鄭國公病逝了。”

李世民抬頭,愣神。

許久才回過神來,一聲嘆息。

“魏徵終究還是走了。”

竇承規道,“鄭國公的病,御醫們都說本來撐不過去年秋的,太尉給他多爭取了半年多時間。”

“可惜僅僅半年。”

早年間李世民剛繼位時,魏徵總是讓皇帝氣的想吐血,但這麼些年一路相隨,皇帝也早習慣了有魏徵在,

甚至將他當成一面人鏡,時刻鞭策著自己。

魏徵的話有時很不中聽,但皇帝知道那是逆耳忠言,最初,他留著魏徵這個建成心腹,也只是想千金市骨,表明姿態,哪怕不喜歡他的話,也還是忍了,就是為樹立一個肯聽勸納諫的形像,

但後來,確實是比較賞識魏徵了,而魏徵後來也是越來越成熟老練,不僅僅是嘴上厲害。

皇帝還在懷念魏徵中,

又一個喪訊傳來,

郢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