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請教道:“劉大人這次抬舉我,要我出題。依大人看,該出個什麼題目好呢?”
公弼皺起眉頭,一面思索,一面說道:“這個我沒經驗,怕談不出什麼意見。就我想來,無穩不治。治政如此,做人如此,這策試,怕也得如此?要穩,除了安於守成,言行合道,是沒別的辦法的。你初做試官,出題也以穩妥為是,不宜別出心裁,驚世駭俗。我想到的只有這些。說到具體,我就再說不出所以然了。”
這話,似曾相識?
子瞻想起二伯父蘇渙的告誡。
父親這一輩是三兄弟,父親行三。三兄弟之中,只有二伯父蘇渙,中進士做了官。子瞻向他請教為官之道,蘇渙說:“做官,其實沒什麼。能像你做《刑賞忠厚之至論》那樣,就行了。”
子瞻不懂:“文章是文章,做官是做官,兩個怎麼會一樣呢?我會寫文章,做官卻一竅不通。”
蘇渙笑了:“看似兩回事,實際沒有兩樣。我問你,在考場上拿到題目,你怎麼辦?”
“自然是先審題,想好了,再一揮而就。”子瞻說。
“著呵,做官也是這樣呵,傻小子。一件事情來了,沒想好主意,就不要貿然動手。直到想穩妥了,有了萬全之策,再動手去做。這樣,就萬無一失了。”蘇渙說。
二伯父那意思,核心不也是一個“穩”字嗎?
子瞻朝公弼深深一揖,衷心地謝道:“謝謝大人的教誨。大人的話,就好比官箴,我這一生都會受益無窮。”
揖讓之間,子瞻對於究竟如何出題,已經有了大致的想法了。
子瞻與張璪一起來到長安,直接去了京兆府府學。考場設在府學裡,子瞻與其他考官的食宿,也都安排在那裡。等一切就緒,子瞻才獨自去拜見了劉敞劉原父。這倒不只是出於禮節,原父也是個飽學之士,又是主政官員,試題的事怎麼能不請教他呢?
可劉敞卻謙虛:“請你子瞻來主試,就要你全權負責,我再插手,不就多事了嗎?你就大著膽子辦吧!”
“可我究竟沒有經驗,好歹得請大人指教一二!”子瞻也很誠懇。
“辦事總是從沒經驗到有經驗,所謂一回生二回熟嘛!我既委託你,就是相信你一定辦得來。否則,我也不委託你了。”原父是真要徹底放權。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大宋遺事 第四十七回(4)
“您總得說幾句什麼?”子瞻還是請求。
原父見無可推脫,只好沉吟道:“說什麼呢?穩妥一點吧,有益於治道就行了,不要譁眾取寵。”
差不多都是一樣的話,子瞻心中那主意,也就越發堅定了。
參試的書生,被搜查整肅一番之後進了考場。一看那策問題目,赫然寫著:《漢唐不變秦隋之法,近世乃欲以新易舊》。正文則是:
昔漢受天下於秦,因秦之制,而不害為漢。唐受天下於隋,因隋之制,而不害為唐。漢之與秦,唐之與隋,其治亂安危至相遠也,然而卒無所改易,又況於積安久治,其道固不事變也。
世之君子,以為善人為邦百年,可以勝殘去殺;病其說之不效,急於有功,而歸咎於法制。是以頻年遣使,冠蓋相望於道,以求民之所患苦。罷去茶禁,歸之於民;不以刑獄委任武吏;至於考功取士,皆有所省益。行之數年,卒未有其成;而紛紛之議,爭以為不便。
嗟乎,此特其小者耳!事之可變,將復有大於此者。
今欲盡易天下之驕卒以為府兵,盡驅天下之異教以為齊民,盡覆天下之惰吏以為考課,盡率天下之遊手以為農桑,其為拂世厲俗,非特如今之所行也!
行其小者,且不能辦,則其大者又安敢議!然則,是終不可變歟,抑將變之不得其術歟?將已得其術,而紛紜之議不足恤歟?無乃其道可變而不在其跡歟?所謂勝殘去殺者,其卒無效歟?
願條其說。
這份策試,大概也只有子瞻這樣隨心所欲的人,才想得出來!大前提就錯了,幾乎完全有悖於事實。什麼叫漢因秦制,隋因唐制,無所改易?還有比這更荒唐的概括嗎?果真這樣,秦隋就不會亡國,漢唐也不能取而代之了。別的不說,漢難道也焚書坑儒,也嚴刑峻法,也重役重賦?果真是,漢高祖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相蕭何的刑律九章,其他輕徭薄賦等等,就該全是假的了?唐之與隋,政治、經濟、法律等各種大政方略的區別,同樣也猶如天地!而且,什麼叫“又況於積安久治”?指的不就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