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對香港以及亞洲在戰後經濟發展過程做一下回顧和比較,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充分了解霍英東發明“賣樓花”,以 實施分層分單元出售大廈的地產經營方法,如何對香港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推動作用。

縱觀亞洲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史,我們可以得知,香港是亞洲經濟起飛最早、發展最迅速的地區。先說臺灣,國民黨政府自1949年從內地撤退到這個海島之後,先是惶惶不可終日,窮於備戰,嚴陣以待,防禦中共攻臺,後又是厲兵秣馬,以期反攻內地,顧不上全力發展經濟。直到20世紀70年代蔣經國主政期間,臺灣經濟才正式起飛。而新加坡,1965年才獨立建國,經濟起飛也是70年代的事。至於韓國,五六十年代,仍在治療戰爭所給國家帶來的嚴重創傷。經濟迅速發展,也是70年代的事;直到80年代,藉助漢城舉辦奧運會的契機,韓國經濟才真正起飛。即使是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因二戰失敗而元氣大傷。國民經濟真正復甦起來,也是六七十年代的事。而香港,卻在5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呈現經濟蓬勃發展的勢頭,最早成為亞洲經濟的一條小龍。

回顧香港近半個世紀的經濟發展歷程,可以看到香港經濟的騰飛,最後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實就是從地產行業的勃興開始的。

戰後,香港的經濟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就是開始從轉口貿易港向工業化城市轉型。這種經濟新格局的形成,並非源於香港經濟本身的動因,而主要是來自外來因素的影響。這種影響,正如歷史學者黃鴻釗在他所著的《中英關係史》一書中所述:“抗戰開始以後,中國大陸有一大批企業遷移到香港,內地又陸續有一批資金、技術和勞動力流入,給這個轉口港增添了新的活力。特別是中國解放前後,上海、廣州的資本家持大批資金、機械、技術以及國際聯手帶進香港。此外,20世紀40年代末期,由於東南亞各地政局動盪不定,又流入一批華僑資金和其他外資。有人估計,從1949年至1950年,流入香港的資金約達10億港元,也有人估計,至少達幾十億港元。英國和英聯邦國家給予香港享受特惠關稅待遇。從1953年起,美國也容許香港產品輸入,並逐步成為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場。所有這些,都是促進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場。所有這些,都是促進香港工業迅速發展的前提。”

而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房地產業的啟動,推動了香港工業的發展。那時紗廠、搪瓷廠、水泥廠、船廠經營慘淡,難以維持生產。但工廠在港九市區都佔地不少,工廠把所佔地盤賣了給地產商建樓,一下子就賺一大筆;有了錢,工廠就遷到偏遠地方繼續生產,因而得以死而復生,香港的製造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地產業不但推動了建築業、工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旅遊、商業、金融業的繁榮,使整個香港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間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世界航運、貿易和金融中心。

霍英東,正是使香港地產行業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啟動並繁榮起來的最重要的人物。他首創的分層出售樓宇、賣樓花、編印售樓說明書等經營手法,都是對地產經營方法的重要革新。正是這幾種全新的經營手法的實施,給沉悶的、冷冷清清的香港地產市場注入了一股活力,香港地產市場因此出現前所未有的勃興景象。

20世紀 40年代,香港仍以帆船為標誌。但到了50年代中期,由於賣樓花、分層分單元出售大廈等經營手法推行,短短几年間,高樓大廈遍佈港九各地。據統計,從1954年至1960年,香港新建的樓宇不少於1000棟,高樓大廈終取代帆船而成為香港的新標誌。可以說,沒有賣樓花等經營手法的推行,香港的地產市道不可能在50年代中期就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氣象;而如果沒有興旺的地產業的帶動和催化,香港經濟不可能在50年代後期就迅速起飛。

發明賣樓花,推行分層分單元出售大廈,霍英東也認為是他人生的傑作。他雖然吝於辭令,但卻時常在談話間有意無意、反反覆覆地提及此事,並引以自豪。

“戰後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香港各方面比廣州還落後。那時,香港沒有工業,生產那種簡單的‘祝君早安’毛巾和‘金錢牌’暖水壺,就是工業,生活用品如原子筆、塑膠絲襪、塑膠皮帶,幾乎都是美國貨,而且價錢昂貴,原子筆一支就是300多港幣;沒有旅遊業,沒有金融體系……”

霍英東總喜歡反覆追憶早期香港的落後,然後又特別喜歡強調說:“但是,自賣‘樓花’之後,香港地產一下子就興旺起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