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杜賽博士遇到了一群病人,他們進行一種所謂“奇蹟療法”的治療手段,那些病入膏肓的患者居然透過祈禱好轉了,西方醫學無法解釋其中的原理。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名晚期肺癌患者放棄了治療,他的教友們聚集起來一起為他禱告,他居然活下來了。
起初,杜賽並沒把這些案例放在心上,但是,直到他發現並證實了禱告與對健康的幫助時,他開始轉變態度了。
“所有的醫生都會遇到一系列用傳統科學解釋不了的現象,”杜賽博士說,“我確信,這一系列事實表明了傳統醫學並非完美無缺、全知全能,科學解釋不了這個世界的全部真相,遑論精神方面的問題。”
伊麗莎白·塔格博士和她的同事們在1998年對艾滋病人進行禱告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他們發現,在六個月之後,那些接受禱告的艾滋病人相對於沒有接受禱告的病人,存活率更高,生病的機率更小,痊癒得更快。
另一件說服力非常強的案例,便是1988年蘭多夫·波德在舊金山總醫院針對胸絞痛及心臟病患者所作的一項調研。研究者們發現那些接受禱告的病人的預後能力比沒有接受禱告的人要好得多,這就意味著,他們的併發症要少,需要更少的抗生素,而且,患上肺水腫的機率也較小。
但我更感興趣的是米切爾·克魯柯夫博士在杜克大學醫學院進行的專案,他對接受了搭橋手術和其他心臟手術的心臟病人接受禱告之後的效果進行了比較研究。克魯柯夫博士和一名參與這項計劃的護士蘇珊克拉特參觀了印度一家醫院,醫院的院長是一名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教派印度瑜伽教派中的宗教領袖Sir Sathya Sai Baba 倡導的一種宗教流派。的人士,他受到追隨者們狂熱的崇拜和尊敬,對他奉若神明。研究者們發現,每天沙迪亞·賽巴巴巡察病房時那種樂觀愉快的氣氛,與西方醫院裡那種陰森嚴肅的氛圍迥然不同。
“病人們都認為上帝每天都會降臨他們身邊,愛撫和關懷他們,”克魯柯夫博士說,“那種祥和的氣氛具有一種非同小可的心理影響力。”
他們兩人返回美國後,決定在杜克大學組織一項包括150名病人的試探性研究。杜漢姆退伍軍人事務研究中心也參與了該項測試。
來自各個宗教地區的接受過心臟搭橋手術的病人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禱告,其中包括來自尼泊爾的佛教徒,來自巴爾的摩的加爾文教派的僧侶,和北卡羅來納州的浸信會教友。當地的教友被邀請過來,依照他們的宗教慣例,為指定的病人進行禱告。研究者使用一定的監測技術來跟蹤病人從接受搭橋手術前到預後的整個過程,此外,他們同樣考慮到心臟病突發的影響範圍和死亡率等因素。結果發現,那些進行禱告的病人的整體狀況比另一組採取常規治療的病人要好得多。
這項測試是雙盲性質的,這意味著從醫生到病人都對他們的目的毫不知情。因此,持懷疑態度的人很難否認這樣的觀測結果:禱告會影響到期望值,而且成為一種信仰的力量。
富萊克林·羅伊爾博士是一名長老教會員,同時也是科學家。他早年做過一項研究,對微生物和植物進行不同類別的禱告,並得出了切實的結果。
實驗是透過植物種子發芽過程進行的。羅伊爾使用了三組不同類別的種子。一組用於樣本觀察;一組給予積極內容的禱告;一組給予消極內容的禱告。結果顯示,積極的禱告能幫助種子發芽,生長得更茂盛;而消極禱告則阻礙了種子發芽,並抑制其生長。
這些研究結果非常有震撼力,因為人們素來認為植物與微生物是不具備思考與情感能力的,它們竟然也能被積極的思想、建議和安慰劑效應所影響。
人們進行禱告,祈求獲得希望、力量、寬慰和指導,雖然他們並不公開談論自己禱告的內容。
貝勒大學的羅德尼斯塔克教授說,禱告是“一種最常見但並不為人承認的行為”。
最近一次洛普公司的民意調查指出,一半的美國人承認他們每天進行禱告和冥想,這數量比承認參加實際宗教事務的人要多。網際網路為禱告組織提供了順暢的平臺, BELIEFNET網站是一個綜合性的宗教網路社群,每天超過1萬名線上使用者在上面進行禱告。
一些研究者推測,禱告能夠透過產生平靜的心理狀態,從而改變心血管系統。研究人員曾經使用放射性監測儀和高科技成像技術,在西藏僧人和聖方濟各修士在進行冥想時,測試他們大腦的不同區域。結果發現,當他們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