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在大漢帝國想要封公賜爵,只有兩條道路,一條是探險尋找新地,二是參軍領軍功,至於在治略府出任朝廷官員想封公賜爵,除非你做到三治略公,否則沒有什麼可能性。
由於錦州的位置偏遠,劉協並沒有立刻交付治略府直接管轄,還是讓身在泰金的蔣濟負責,同時允許了三家商社自行組織探險隊進入錦州勘查,當然這三家都是景山基社完全掌控的商社。
劉協將諸事交付給陳群、諸葛瑾、賈詡等人,自己則再次統領中央軍府前往西域西金城,準備進行和安息之間最後的較量,當然,在這之前,首先要將金州殘留的匈奴人剿滅掉,以免日久生患。
在正式離開天京城之前,劉協考慮到此時大漢帝國的疆域已經膨脹到一個極限,原有用於傳輸情報的信鴿體系和烽火體系都已經很難保證正常的情報交流,故對信鴿體系和烽火體系進行整改。
信鴿體系上,南方設立錫金、泰金等八個城信鴿傳送體系,以泰金為中心;西域以西寧郡為中心,北方以北寧城(原匈奴單于庭)、呼倫城、安慶城為分中心,天京城直接管轄;東部平壤為中心、昌姬為分中心;中原以南京為中心;整個南海以南海郡為中心;各中心之間信鴿一定要可以實現往返傳送能力。
烽火體系從單一的一烽改為七烽,中為最高,左右各三烽,依次降低,烽火線路以天京城為中心,根據方向分成六條分線,延伸向大漢帝國各個邊寨,每次傳遞緊急軍情燃三火烽,根據火烽的位置不同,傳到天京城也可以判斷具體是何處發生緊急軍情和敵方數量,對具體的位置可以判斷到郡縣,最中央的高烽為戰敗或者邊寨淪陷才能點燃,也是最緊急的狀況。
對原有的驛站傳輸也進行改革,各地驛馬統一採用伊犁馬,確保資訊的最快傳輸。
大漢的整個資訊傳遞系統進行整編,軍政民三體合一,成立中央樞密總署,安慶、北寧、呼倫、泰金、錫金、仰光、成都、重慶、西金、昌姬、襄陽、江夏、濟南、汝南、洛陽、晉陽等二十八市設立各州樞密司和各市樞密辦,南京、南海、西寧、平壤、天京、西京設樞密總司。
實現民間書信往來通訊,但對重要區域必須設立信件審查制度,民間資訊傳遞的費用並不高。城與城之間採取集中運付,可能託運日期會延後數月,但價格不高,對於抵達深山偏選之地。樞密司和樞密辦必須拒絕託運,以避免浪費帝國資源。
樞密總署的成立,使得疆域遼闊的大漢帝國實現了當月公告在月內傳遍大江南北的目標。有效加速帝國內資訊的融合和發展速度,也為《道報》和各種學術期刊的全國發布提供契機,隨著民間資訊傳輸和發展的需要,襄陽和濟南兩大疆域中心位置也被提升為樞密總司,主要承擔民間資訊傳輸,而其他六個樞密總司則偏向軍政。
在樞密總署地運作下,各邊塞緊急軍情可以在兩天內簡略傳達天京城,簡要情況會透過信鴿在二十天內抵達,詳細軍報則可以在三十日內抵達天京城,同時整個中央治略府和大漢帝國國民院的運作效率也大幅度提升。帝國發出的公告也可以在一個月內傳遍帝國,使七成以上的人口有機會看到公告。
中央樞密總署是一個多方向負責的機構,軍情直接彙報給中央皇庭。政務直接向治略府,在它成立之後,軍機院則將更多精力轉向帝國內外的間諜活動。
劉協沒有更多的過問中央樞密總署的建立工作,而是將工作交給賈詡和諸葛瑾兩人協調建立,自己則領著御府和中央軍府的主要幕僚和參謀前往西域州。南驪公和鮮卑公各領五萬精銳控鉉騎兵隨同親征,趙雲則領烏恆公向北方月牙湖開拓,準備剿滅慘敗到那裡的鮮卑殘部。
大軍浩浩蕩蕩開往西域,到了華夏十八年秋末才全部抵達西寧郡,荀攸和馬騰急忙趕回西寧郡迎接。西域八郡七侯也各自領著百姓前往西寧郡迎接聖駕。
看著十餘萬西域百姓在大道上頂著冷風相迎,劉協也是感動不已,停馬而下,荀攸等人急忙領西域州諸官員將領土前迎駕,劉協親自扶起荀攸道:“公達這些年吃苦了!”
荀攸笑道:“西域諸州看為酷寒,實則是天地富庶之所,倒也未曾吃苦,只是思念聖上和中原之地!”
劉協淡淡一笑,又扶起馬騰、石韜、張頜、皇甫顏和西域諸侯,道:“諸位愛卿都起身吧,大漢能有今日的盛世,諸位皆為功不可沒之人,無須多禮啊!”
十五年強化建設的西寧城無疑是西域西金城之外最雄偉的城市,很多遊走於西域地商人都無法想象大漢帝國在西域這樣的地方都可以建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