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在全世界的睽睽眾目下,德國投降,德國海軍集體自沉,“無限制潛水艇戰”失敗了。
而從此以後,潛艇在各國海軍眼中的地位急劇下滑,從1916年、1917年時的“戰略利器”,一下又變回了“歪門邪道”、“偷雞摸狗”的東西。就連大明,也幾欲裁撤剛成立的潛艇部隊。也就是這支襁褓裡的潛艇部隊,及時體現了自己的新用途,才免於被裁撤的命運。
所謂的“新用途”,也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即長期的、大規模的敵後行動。雖然海軍部和海總參沒體會到潛艇的什麼用處,但是東廠錦衣衛這些特工單位,卻嚐到了潛艇這種“新式交通工具”的甜頭。過去大明特工想要滲入北清,或者想從北清接個什麼人出來,都異常困難。要麼九死一生地從長江上偷渡,要麼搭乘水面船隻在半夜裡從某處荒蕪的海岸登陸。但這兩樣被發現的機率都太大了。
但是現在,乘坐潛艇幾乎可以從北清海岸線任何一點靠岸,從岸邊幾百米、甚至幾十米處浮上來,乘坐小橡皮筏子上岸,隱蔽性大為提高,北清警備部隊想發現,簡直難如登天。拜潛艇所賜,大明對北清的敵後工作一下子開展得如火如荼。也就是這個原因,新成立的大明潛艇部隊才逃脫了夭折的命運,勉強存活了下來。後來在二十多年中不斷爭取,一步步發展壯大,才到了今天九十多艘潛艇的規模。直到今天,明軍潛艇部隊中,最有實戰經驗的還不是遠洋潛艇部隊,還是負責敵後行動的“蚱蜢號”那樣的小型潛艇部隊。
……
這些東西,向小強也都是從秋湫的口中得知的。向小強很明白秋湫她們對潛艇的複雜情感。一方面,潛艇提供給了她們女孩子一個也能到第一線作戰的機會,提供給了她們也能成為戰鬥英雄的機會。另一方面,潛艇的備受冷落,甚至潛艇這種武器的“式微”,又讓她們黯然神傷。她們也是這個時代的人,不是向小強這種“事後諸葛亮”。她們不會自認為比海軍部裡的大長官們更高明,所以在她們看來,潛艇這種武器,多多少少也是即將沒落的。
現在,向小強打算重建大明海軍對於潛艇的信心。就像他培養他們對航母的信心一樣。
向小強對熊鼎銘盡力地擺明了所有道理:
第一,潛艇造價低廉,工期較短,短期內大量生產是可行的。
第二,正因為潛艇造價低,工期短,所以潛艇固有的缺陷——航速慢、視野窄,完全可以用數量來彌補。甚至如果在潛艇上投入更多研發力量的話,潛艇技術也會發展,航速不會永遠低下去。
第三,潛艇能做到水面艦艇部隊做不到的事情,即方便地突破封鎖,深入大洋。注意,這可是說“方便地”突破封鎖。當然明軍水面艦艇部隊也能突破封鎖。但是代價太大,首先只能選擇琉球島鏈最南端的臺灣附近,然後再向北繞一大圈。其次每次透過,都需要做好空戰和海戰的準備。就像這次天樞號分艦隊突入大洋一樣。而潛艇可以任意選擇島鏈的任何一處,輕鬆穿過。從島鏈的北邊進入大洋,還能更加節省時間,縮短航程。
第四,今後的海戰和陸戰一樣,制空權是關鍵。隨著天樞號分艦隊這次輝煌出航,“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很快就會成為各國的共識。就算這次還沒明白過來,那麼接下來再來幾場海空戰,最遲鈍的人也會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要想封鎖日本,就要掌握西太平洋的制海權。而誰能掌握西太平洋的制海權,取決於誰能掌握西太平洋的制空權。
第五,從地理上看,日本列島比大明更深入太平洋。飛機從日本起飛,航程更短。航母從日本直接進太平洋,也更方便。而反過來,大明的飛機直航進太平洋,航程肯定不夠,必須用航空母艦,而明軍的航母每次進出太平洋,都需要大費周折,完全不能跟日本比。將來出現的情況很可能是:明軍千辛萬苦派過去的幾艘航母,要迎戰從日本本土直接起飛的大群陸基飛機。吃虧到什麼程度,可想而知。也就是說,在西太平洋上爭制空權很難爭過日本。這不是大明的飛機不夠多,也不是不是飛行員不行,而是兩國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第六,既然在西太平洋上爭制空權很難爭過日本,那麼就很有必要採用基本不需要制空權的作戰方式——潛艇戰。
……
這些道理,向小強一二三四地擺在桌面上,而且彼此都能說的通。熊鼎銘儘管受老觀念所制,但是面對如此理性的分析,他也不得不認真對待了。
“向大人,”熊鼎銘一邊低頭思考,一邊慢慢說道,“我知道,你的兩位夫人都是潛艇軍官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