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伯爽和大臣們商議後,決定勸說姬昌遷都。
姬昌問:“遷到哪裡去呢?”
召伯回答:“我們可以興師動眾,重新建造一個都城。”
姬昌卻說:“不可。天降災禍,是為了懲罰罪孽。我一定犯下了什麼罪孽,老天爺才這樣懲罰我。現在,我們因為災禍興師動眾,重建都城,是加重我的罪孽!要想減請我的罪孽,只有多為族人做點好事。”
召伯爽立刻組織人力安葬死者,開倉賑濟,幫助族人修復損毀的房屋,贏得族人一致讚揚。
說來也怪,自從做了這些事後,岐邑郊外逐漸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族人們都認為,這是姬昌積德行善的結果。
姬昌的善行感天動地的傳聞逐漸超越了周原的範圍,而且越傳越邪乎,以致被周邊氏族奉為料事如神、無所不能的“聖人”,氏族間發生了什麼糾紛,也往往找到姬昌,讓他來評斷是非。
虞、芮兩國一直以來都為邊界劃定的事情爭執不休,經常發生氏族間的大規模械鬥,打得頭破血流,但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這讓兩國的國君都感到很頭疼。周原地震發生後,姬昌的名聲越來越響,兩國國君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姬昌,要請他來作個公斷。於是,兩國國君約好了,一起來到了周原。
在大道上,他們看到男女各自走在道路兩旁,男左女右,年輕人遇見長者,總是停下腳步,退到路邊,讓長者先行。
在田野間,他們又看到兩個農人互相謙讓,把地界的牌子往自己一邊的田裡插。
兩人十分慚愧,說:“我們所爭的,都是周人所恥的,為什麼還要到岐邑去呢?只能自取其辱。”車馬還沒進岐邑,就一起掉頭返回,從此將所爭之地變為閒地,再未因邊界問題產生糾紛。
這件事情發生後,有40多個諸侯國紛紛率族歸附,共尊姬昌為周文王,願聽命姬昌,為其奔走效力。
辛甲奔周
說到人才,姬昌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危急關頭給自己指出了正確前進方向的呂望。他利用去商都進貢的機會,專程去孟津尋訪呂望,卻沒有找到。直到去了商都才見到呂望和他的三個弟子南宮括、閎夭和散宜生。姬昌求賢若渴,極力勸說呂望和自己一起回岐邑,但呂望仍然沒有答應姬昌的請求。他認為自己在商都要比在岐邑所起的作用更大。但他將辛甲大夫引薦給了姬昌。辛甲大夫本想和姬昌一起回岐邑,但姬昌生怕這樣做會引起商王帝乙的懷疑,所以就沒有同意,只是說服呂望的三個弟子跟自己回到了岐邑。但辛甲卻一天也不願意在商都呆下去;在姬昌回到岐邑後不久;辛甲便帶著全家投奔了姬昌。
說實話,當辛甲大夫帶著全家來到岐邑時,周侯姬昌對他還並不十分信任。他生怕這是商王帝乙安插在他身邊的眼線,所以自己先沒有出面,而是讓召伯爽接待了辛甲。召伯爽原來就見過辛甲,但接觸不多,不太熟悉,於是就和辛甲東拉西扯,以測試辛甲是否有真才實學,結果十分滿意,便極力向姬昌推薦。姬昌當即任命辛甲為周國的太史。辛甲受到姬昌如此器重,自然十分感激,從此為周國盡心盡力,立下汗馬功勞。
當辛甲大夫全家投奔了周侯姬昌之後,商王帝乙大發雷霆,非要查出是誰吃裡扒外挖牆角,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子良再也不敢裝聾作啞,只好藉故呂望在迎賓過程中慢待了客人,把呂望趕出了家門。呂望只好連夜去了他東海之濱的老家,以逃避商王帝乙的追捕。
在東海邊,呂望不敢再拋頭露面,只能留起鬍鬚,隱姓埋名,化名姜尚,每日混跡於漁夫之中,以捕魚為生。
開始幾天,呂望連一條魚也沒釣到,氣得他甩飛了斗笠,扔掉了蓑衣,坐在岸邊生悶氣。
這時,一位老人走了過來,好言相勸,說:“你彆著急,誰也不是生來就會釣魚的,你不妨再釣一次試試。不過,你要把魚線弄得細一些,魚餌也要做得香一些,下鉤時要儘量輕一些,千萬不要驚動了魚,這樣你才能釣上魚來。”
呂望十分感激,請教老人尊姓大名。老人說:“我一個打漁的哪有什麼姓名,人家都叫我‘大頭’。”呂望這才注意到老人果然長著一個碩大的頭顱,便按照“大頭”的原意,為老人起了個文雅的名字——泰顛。老人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心裡也十分高興,與呂望成了忘年之交。
呂望聽了泰顛的話,果然有了起色,雖不是天天滿載而歸,卻也回回不空手,漸漸地,心態也平和了許多。日復一日,呂望的釣技日臻成熟,名氣也越來越大,許多人還慕名而來,既欣賞他的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