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頁

“此茶如何?”玉機子問道。“在下於茶確是道行微末,只覺此茶有奇香異馥,清澈甘甜,然雖吃它極熱,入肚卻冰寒,卻不知為何恁的?”“官人卻無錯,此茶原是如此。他長於清冷如冰珍珠泉上巖礪爛壤之中,根抓爛石而汲冷泉精微,生而為茶,發而為芽,二月間方春寒料峭,他便冒尖芽,便是這時採他,雖務要晴日,且經蒸,經焙,經沸水,仍是寒性不改。”解輿讚道:“經蒸,經焙,經沸水,仍是寒物,本性不改;經榨,經研,經壓制,仍有清香,其氣猶在,甚是難得之物。”那漢子笑道:“解觀察何必恁動情?照此說來,花椒之性豈不堅實得叫人落淚?”解輿詫異間,那漢子手微抬,那手微黑細長,指節分明,抬起一盞茶,卻也不吃,就地一覆。“你?????誆爾????????”解輿喃喃道,指尖微麻,卻待要張口,眼前一暗,便不省人事。 作者有話要說:(1)鬥茶:嗯,還是解釋一下,宋代——事實上是明代以前,中國人喝茶以末茶為主,幾乎沒有煎茶(也就是現在喝的泡茶)這樣的茶,喝茶不叫喝茶,叫吃茶,也可以叫飲茶。但是是連茶末帶著茶水一起吃的。有固形物,所以叫吃。唐代和宋代的吃茶法又不一樣。宋代是末茶的鼎盛時期,可能是因為宋是一個文氣盛行的朝代。所謂的末茶,就是先把茶葉採下,經過道道工序(詳見拙作“北宋茗戰”),做成類似茶餅形狀的東西。吃的時候要經過道道工序(詳見拙作同上),變成以上那個大漢做出的茶。事實上,這只是極為粗淺的茶道。據說最厲害的人,在點茶的時候,可以在茶麵上點出一首詩來(囧),反正早就失傳的東西,誰也不知是真是假了。我國的末茶,傳到日本,有些微末之技被他們繼承下來,變成了他們所謂的茶道。在我國則由於明代那個草根皇帝朱元璋所謂的見不得人奢侈,而把所有的末茶工藝都禁止了。從此便再也沒有建茶的獨霸天下鳥~幾乎所有的茶變成了炒青(除了普洱等),吃茶變成了喝茶。(2)鬥茶的詳細描寫,參考自以下的文章:趙佶《大觀茶論》,蔡襄《茶錄》,陸羽《茶經》,趙汝勵《北苑茶錄》,張源《茶錄》,還有沈括《夢溪筆談》,陶谷《清異錄》。有原文摘錄。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羈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瓷器描寫:參考自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市博物館,荊州市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市博物館的瓷器。暴露了···· 觀察(2)解觀察打小在東京城中長大,那東京城中四條水,汴河,金水河,蔡河,五丈河,以此兒時逢著夏日天熱,便在那河裡戲耍一番,卻不涼快?只便大了,不作舟子,亦少下水了。他看時,自家卻在汴河裡,心內甚可怪,因不著寸縷,便又可羞。那日頭炎炎,熱甚,便是在河中,卻也似在滾水內一般——卻又怪了。那水愈熱,直似架著薪火釜燒,不知何處飄來濃厚藥味,直入鼻竅,想是何處人家煎湯藥,恁地大味。解輿如此這般尋思,枕後猛一銳痛,便一激靈醒了。茫然四顧時,自家卻在一個木桶內,裸身躺著,浸在藥汁當中,痛脹痠麻遍佈周身,自足底至天頂。稍動足趾,便覺真氣沿十二經而行——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一絲不錯,循行流注。且覺任督帶衝陰維陽維陰蹻陽蹻奇經八脈所存之真氣亦源源注入十二經。平日不覺之浮絡,孫絡,經別之中,此時亦滿溢真氣。自中了那毒婦寒毒以來,亦只有解藥新服,真氣可出井穴,餘時一到井穴氣便沉滯,此時臟腑之氣自各井穴奔湧而出,注入經脈,不由令解輿大喜。然收斂心神,四下奔逸之氣卻收攏不得,不入合穴,不免惶恐——這數倍於中毒前的真氣,竟從何而來?解觀察抬臂,臂上各俞穴赫然扎著銀針。他不敢妄動,稍稍低頭,凡十二經大穴,俱扎滿銀針。原以為真氣自臟腑出各井穴,然一斂神,便覺枕後有抽絲狀氣絲出入。他卻似叫人扯線的傀儡。那真氣非是他的。“休再活動了,再動則時,氣便散了。”枕後卻有人聲,音聲醇厚,調兒卻輕佻。離得甚近。解輿暗罵自家糊塗,這聲息怎地不識得了?“你卻待怎地?”眼見渾身是針,解輿那裡還敢妄動。“不待怎地?觀察不問上黨參了?”那人笑道。“便是問千百句,你只道你不曾盜,我又能怎地?”解觀察冷道。“開封府尹處觀察不比別處,竟這般得閒,為著一株參兒,出京西,入劍南,又至荊湖,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