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7部分

所以。胡音夢在夢工廠的領導力。其強悍和穩固程度,不是外人能夠想象的,這裡面帶著幾分偶像崇拜的意味。

見蕭笙頂著修改劇本的壓力,也沒放棄對這次創作的熱衷,唐煥自然也要重視一番。

《武俠帝女花》,顧名思義,即用“武俠”包裝的“帝女花”,其是著名的粵劇戲寶。

在1960年代之前。粵劇在香江非常流行。當時演出主要集中在利舞臺、高升戲院、太平戲院及新光戲院等舊式戲院,一個星期裡差不多天天都有不同的劇目上演。

當時,粵劇不僅流行於廣_東、廣_西、香江、澳_門等地,由於很多中國人移民海外,以致美洲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廣府華僑聚居地區,都有粵劇演出。

東南亞一帶更有一些世代相傳的粵劇藝人、固定的劇團、行會和演出場地,比如新加坡的“慶維新”,以及吉隆坡的“普長春”。

隨著電影的蓬勃發展,粵劇對觀眾的吸引力大為降低,但聰明人比比皆是。粵劇電影的藝術形式出現了,《帝女花》便被兩次搬上大螢幕。

第一次是1959年。任劍輝和白雪仙的版本。

第二次是1976年,兩人的弟子,雛鳳鳴劇團成員龍劍笙和梅雪詩的版本,由嘉禾出品,吳宇森執導,顧家輝編曲。

《帝女花》第一次被改編成電視劇,是1977年tvb拍攝的《民間傳奇之帝女花》,由黃允材、汪明荃主演,主題曲《並蒂花》由羅文、汪明荃主唱。

“當初tvb拍攝的《帝女花》,只是一部幾集的短劇,但觀眾反響出奇地好。”蕭笙自信滿滿地分析,“據我觀察,這個題材大有潛力可挖。”

唐煥不置可否地一笑,他記得原本時空裡的1994年,寶島的中視公司,也製作了一部電視劇《帝女花》,主演為趙雅之和葉童。

當時,趙雅之和葉童已經被《新白娘子傳奇》捧成了一對黃金組合,但也抵擋不住粗製亂造的拉黑,最終反響平平。

後來的2003年,tvb又拍了一部《帝女花》,有30點的平均收視率。

這個題材,確實如蕭笙所言,大有潛力可挖,而毫無疑問的是,香江出品最為正宗。

《帝女花》的內容,由史實改編而來,講的是長平公主和周世顯的故事。

《明史》記載:長平公主,年十六,帝選周顯尚主。將婚,以寇警暫停。

城陷,帝入壽寧宮,主牽帝衣哭。

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劍揮斫之,斷左臂;又斫昭仁公主於昭仁殿。

越五日,主復甦。

大清順治二年上書言:“九死臣妾,局蹐高天,願緇空王,稍申罔極。

詔不許,命顯復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錢車馬錫予有加,

主涕泣,逾年病卒,賜葬廣寧門外。

民間傳說虛構為:長平公主於明亡後出家為尼,並學得一身武藝,是為獨臂神尼,並進行反清復明,並收呂四娘等人為徒。

這種渲染和神話,估計當屬金庸的武俠小說最為出名,《碧血劍》中愛上袁崇煥之子袁承志的阿九,《鹿鼎記》中韋小寶的師父獨臂神尼九難,都是長平公主的化身。

可以說,《帝女花》深得人間悲歡離合的三味,亡國的蕭瑟悲涼,戀人的生死離別,滿是淚點,讓觀眾痴迷不已。

而且《帝女花》的辭藻瑰麗典雅,戲中《香夭》一節的詩白及唱詞,情景交融,是整個劇本的精華之處。

多數嶺南地區的民眾,以及瞭解粵劇的海外華僑,都懂得如何唱出此節,即使不喜歡或者通曉粵劇唱法的年青人,也能哼唱得出,反映《香夭》唱詞的深入民心。

原本時空裡,像汪明荃、羅文、張國榮等明星,都對此多有涉獵。

簡而言之,《帝女花》在華人當中的影響力,頗和唐煥的口味。

不管有意還是無意,蕭笙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投其所好。

而且,在這個劇本當中,蕭笙也進行了一次投機取巧。除了周世顯、長平公主、崇禎等等傳統角色之外。還仿效著金庸的《碧血劍》。引入了袁崇煥兒子袁若飛的虛構角色,和長平公主、周世顯來了一段三角戀。

唐煥不禁為之搖頭失笑,也不知道金庸知道了,會做何感想。

見此情景,蕭笙有點摸不準唐煥的心意,於是小心翼翼地試探著問,“唐先生對哪裡不滿意?,我儘快回去調整。”

“專業的事情。自然由專業的人士來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