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透過溝通及合作,我跟雅爸終於順利地渡過那次家庭危機,繼續過著熱情如火、相敬如賓的生活了!
父母對孩子的比較
哪個父母真的可以完全“一視同仁”地對待每個孩子?而“一視同仁”真的是好的、對的教育方式嗎?父母又真的可以完全不比較孩子之間的差異嗎?做父母的還是得分清楚,什麼時候可以做比較,什麼時候就不該去計較孩子間的差異啊!
自從妹妹出生之後,雅爸跟我話家常時,話題常常繞著大小女兒轉。討論之中,也就脫離不了“比較”一事。比什麼呢?什麼都可以比,比身高體重、比頭髮多少、比鼻子寬扁、比個性、比發展。無論談到妹妹的什麼事,都難免順便提到她跟小雅一樣愛笑啊、她不像小雅那麼愛尖叫啊……
我家有隻尖叫怪獸(6)
比較,是為了找出差異
很多的比較是夫妻之間的玩笑。主要是圍繞“誰長得比較像誰”這樣的話題。例如說,我有天跟雅爸說,看起來妹妹的眼睫毛沒有小雅的長。雅爸就會說:“家裡總要有個像媽媽的小孩啊!”
另外一些比較則是出於好奇。我跟雅爸很想知道基因跟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程度,到底是哪一種比較強。有些是我們確定的,像是妹妹全母奶、妹妹比較早開始睡整夜,很清楚是人為環境的差別——也就是作為媽媽的我的問題。但像妹妹比較喜歡被人抱著,妹妹比較好帶,我們就不清楚是個性的緣故?還是因為我比較願意把妹妹給別人抱?還是因為我第二次做媽,情緒比較輕鬆,所以也影響到小孩?當然這種對話都不會有結果,結論也只有一個:“唉,真不知是個性的關係,還是我們對待方式的關係。”雖然如此,下次碰到新的狀況,我們還是會再重複上述的對話。畢竟,我們真的是很好奇基因與環境在個人身上的作用啊!
而更多的比較則是為了學習妹妹的個性,以及避免教養上再次出錯,而以小雅作為基點來討論。我覺得這很合理。我們碰到新的人事時,難免會以舊經驗作為參考。例如,小雅和妹妹兩個人都是一出生就因為各種不可抗力而餵食配方奶。我一直無法讓小雅喝全母奶,混喂到六個月大,因此老二我想全母奶,小雅當初的失敗經驗對我就很重要。所以現在談到如何讓老二變成全母奶寶寶時,我跟雅爸難以避免地會談到當初是如何跟小雅奮戰,自己犯了什麼錯誤。
再說,我們家兩個孩子都是女兒,在面對雅妹時,特別是對雅爸這種眼裡看不到其他小孩的大人而言,小雅是他唯一熟悉、傾心參與的舊經驗。對話中總是出現“雅妹現在是這樣這樣,我記得那時小雅在雅妹年紀時如何如何”的話。透過這樣的對話,我覺得是有助於理解姐姐跟妹妹的差別,提醒我們這是兩個個體,要用不同的方式對待。
聽懂孩子問題背後的隱意
當然,我跟雅爸都知道,雖然對於我們而言,這樣的比較是客觀、不帶偏好及譭譽的,但比較也是危險的,大部分沒有什麼意義。再說小孩是敏感的,像小雅這個年紀,對語言的掌握又不是百分之百(特別是父母對話使用英文,而不是她更熟悉的希伯來文),所以我們絕對不在小雅面前(把她當隱形人一樣的)談論她跟妹妹的不同,連無傷大雅的不同都不談。就算我們沒有其他用意,小小孩還是很有可能誤會我們的意思。從小雅身上,我唯一學到的是,不管是說他好,或說他不好,小孩就是不愛被人拿來比較。
我們也絕對不跟小雅說“(現在)妹妹如何,(以前)你都不如何”或相反過來“你如何如何,妹妹都不如何如何”這一類的話。例如,我不會跟她說:“雅妹已經睡了,你為什麼還不去睡覺呢?”或是“雅妹會給媽媽笑咧,你要不要也笑一個?”對於這類可能會造成小雅覺得自己比雅妹乖或不乖的談話句子,我們盡全力地,而且有警覺地避免掉。
我家有隻尖叫怪獸(7)
我覺得大人肆無忌憚的在聽得懂話的孩子面前,大談孩子之間的差異,或以一個小孩的行為去威脅或婉勸另一個小孩照辦的對話,遠比“小雅的五官比妹妹還要西方立體”這種比較嚴重得多,也更容易造成孩子之間的心結。當然,如果能避免,這類的對話都不該在孩子面前出現。
但我們得認真對待及回答孩子自己提出的比較問題,不管是她聽來的,還是自己想出來的。
例如,小雅曾經問我:“為什麼媽媽都一直抱著妹妹?”(這個問句的問題意思是:為什麼你抱她比抱我還多?)
我聽到後很認真地把她叫到我身旁來,一手摟著她回答:“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