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族經營的公司。在那裡,他親身經歷了這個公司的衰落,讓他改變了對臺灣商業文化的觀點。曾經興隆的榮泰公司因為其家族成員紛紛抽資到屬於自己的公司去,導致了榮泰的倒閉。施振榮說道:“中國傳統的家族公司總是把公司的資金與家族的錢混在一起,也很少聽取下屬的意見,所以我必須找到一種更好的經營方式。”
1976年,施振榮與一些朋友以25000美元起家創辦了多技國際公司(MultitechInternational)。後又改名為宏基(Acer),它取自於英文單詞尖銳(acute)和鋒利(Shmp)的拉丁詞根。公司最初投資在微處理晶片上。施振榮是屬於最早看出微處理器潛力的技術人員之一。微處理晶片已是今天PC電腦的核心,它推動了新的工業革命。在等待這場新技術革命到來的時候,宏基只是設計一些流行的電子產品,像掌上型電子遊戲機之類的產品,施振榮透過與技術人員分享技能和利潤來維護他們的利益。畢竟,他們是宏基最早的投資者。施振榮的母親與其他家庭成員也紛紛投資,為公司出力,但他們並沒有受到特殊的優待,在創業初期,施振榮和其他員工每天都要工作14個小時。
現年51歲的葉紫華在大學裡唸的是工商管理專業,嫁給施振榮後,她也是宏基的創始人之一。他們倆就像創辦美國《讀者文摘》雜誌的德威特夫婦一樣。在創業初期,葉紫華管理賬本,也曾在顧客來到之前清洗一層一層的樓梯,也曾坐在摩托車後面四處收錢。現在她仍是宏基的財務督核。宏基現在委託一家國際會計事務所來管理財務。由於受到榮泰電子公司倒閉的影響,施振榮不準其他的家庭成員進入宏基工作。他曾許諾不會讓他的三個孩子在學業完成後進入宏基。
施振榮常說:“宏基能夠快速成長,從有形資產來看,是靠員工投資籌集大多數資金(前七年百分之百由同仁投資,1988年股票上市時尚高過七成);從無形資產來看,是同仁的高度向心力。而緊密結合公司與同仁的力量,就是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一群人共同的價值觀。它的產生,除了要有相同的目的、理想之外,對做事的原則和方式也必須認同。它絕不是口號,而是日常的實際行動,但它需要口號作為溝通工具,因為有效的溝通有助於共識的達成。因此一般而言,人數愈少,愈容易凝聚共識,反之,人數愈多,就愈不容易達成。
宏基今日的企業文化是從草創期11個員工的小規模開始營造。有些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44歲的劉子龍現在是宏基國際電腦公司的經理,他回憶道:在創立宏基的第二年,他去應聘工程師職位,當時施振榮就曾坦誠相告:“宏基薪水不高,但微處理器一定有前途;宏基能不能活下去,我也沒有把握,但我相信只要你努力,即使宏基倒閉,到處都會要你。”劉子龍說:“這就是施振榮的風格,他總是很坦誠的把真實情況告訴你,即使對公司的合作伙伴也是一樣。”與施振榮一起創立公司的副總裁黃少華說:“施振榮從不會強迫你做任何事,除非你同意或願意去做。”
當時,大學畢業的同仁進宏基工作,月薪才不過5000元新臺幣,在同業間是相當低的,但這些年輕人並沒有因此退卻,每當提起微處理器時,他們總是興致勃勃、眼睛發亮,那時,宏基是極少數從事這個先進行業的公司。
這是宏基“姜太公釣魚”的用人哲學。過多的承諾,往往造成員工錯誤的期待,而只要宏基訓練的員工,符合未來社會發展所需,一定能吸引有抱負的人才到宏基來“自討苦吃”。宏基企業文化所以能夠落實,就是因為在發展過程中,交卷的成果往往比最初的承諾更多,員工才能一直維持高度計程車氣與向心力。
大多數人的心裡都有許多的夢想,但往往在發現實現願望非常困難時,就輕易地放棄了。而宏基的企業文化,就是要積極地讓員工充分表達實現願望的企圖心。
宏基的企業文化,幾乎都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例如,因為對“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創業精神的認同,宏基喊出“小老闆的成就”,以員工人股制度讓同仁分享當老闆的成就感;由於深感過去師傅授技藝“留一手”的心態不足為訓,宏基深植“不留一手的師傅”觀念,希望主管都能盡心培養部屬,傳承知識。再如“接力式馬拉松”,則為了矯正過去臺灣企業短視近利的積習,期許同仁“在崗位上全力衝刺,交棒時圓滿完成任務,使公司永續經營”。
早期,宏基的企業文化緣自創辦人的共同信念,雖已在員工間形成共識,但比較沒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