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部分

痛無比的伍文定在聽說老上級王陽明不日將抵達吉安時,才會懷著迫切的心情前去迎接。

王陽明一到吉安,無賴們徹底老實了,因為他們煽動的那些人都不跟他們混了,一個個爭先恐後地排隊等著瞻仰傳奇人物,著名學者王陽明。

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切,讓朱宸濠深刻感覺到同王陽明鬥智猶如在公園裡漫步——我是說侏羅紀公園。

其實對王陽明而言,最擅長的事情並不是研究哲學,而是偽造書信。

他將這項愛好同工作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到吉安當晚就偽造好一道朝廷公文和幾封私人信件——當然,都是寫給朱宸濠同志看的,

56 對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手段(2)

“朝廷公文”的大意是:四面八方的軍隊都在開赴江西,形式一片大好。問題是朱宸濠把南昌城修得固若金湯,硬要攻城定然傷亡慘重且未必能克,不如按兵緩行,埋伏于山川險要,只等他領兵出城,自投羅網。

私人信件則是暴隱私的,以回信的口吻寫給李士實:信已收到,老先生報國之心令人感動,本職也才知道所謂從賊之事,不過是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信中所教機密我與眾人商議後都覺得可行,望先生嚴守機密,注意安全,事成之後定為先生向朝廷請功……

像這樣的信還有幾份,內容大同小異,主人公則包攬了劉養正,凌十一和閔廿四等朱宸濠的得力助手,寫好之後命人用各種方式散佈出去。

事實上,歷史發展到王陽明生活的時代,《三國演義》已經暢銷了很多年,朱宸濠又是個地道的文學青年,不可能沒有讀過《三國演義》,所以一開始我對王陽明這幾招的實際效果持懷疑態度。

但是你會發現朱宸濠就是被王陽明牽著鼻子走,非常配合地往他設的圈套裡一個接一個地鑽。

為什麼?

把這個問題放大一億倍,一億個人集體在同樣的陷阱中前赴後繼地摔倒,於是構成了中國的歷史。

這就是梁漱溟為什麼把中國文化比喻為一個圓的原因——總是繞著圈跑,想不圓都不行。

讀史越多,越會悲哀地發現,以史為鑑幾乎是不可能的。技術變了,制度變了,表面那一層都變了,可裡面的核心永遠不變。魏忠賢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後還會有,換個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袁崇煥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後還會有,身邊那些不懂政治卻想玩政治的人最終都被政治玩得很慘。該上演的永遠在上演,昨天有草泥馬今天有欺實馬明天后天還有各種馬,馬不停蹄萬馬奔騰。

能改的叫缺點,不能改的叫弱點。

從這點上看,朱宸濠栽跟頭並不奇怪,別說《三國演義》,他就是把《永樂大典》讀完,該栽的跟頭還得栽——因為他在造反,他在患得患失,他在疑神疑鬼,他在投鼠忌器,他在……

一直以來,書都沒有錯,只是讀的人錯了。於是你能發現那一幕幕歷史大戲似乎都是同一個人在編劇,裡面的主角爭先恐後地做著同樣的事情,他可以叫王莽可以叫王欽若可以叫呂夷簡可以叫秦檜可以叫嚴嵩,都無所謂。作為權臣,連敗落時的心態都一摸一樣,都可以追溯到李斯臨刑前欲與其子牽黃犬,復追東門之兔的悔悟——咸陽東市嘆黃犬,何如月下傾金罍?

人性恆久遠,歷史永流傳。

作為一個愛跑圈的民族這是一種悲哀,作為平亂的領袖則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

王陽明摸準了朱宸濠的心態,也不指望偽造的公文和書信能發揮什麼巨大的作用,只求使其猶豫、猜忌,爭取時間。

使學生喪失信心是老師最大的犯罪,從這點來看,王老師又成功地誤人子弟了一次。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57 此心不動 隨機而動

做完這一切,王陽明鋪紙研墨,平靜地寫下了七個大字:飛報寧王謀反疏。

與表面的平靜相反的是隱藏在這一舉動背後的兇險。

據後來的刑部尚書鄭曉同志回憶說,當年寧王造反時自己正在杭州參加科考。那幾日江西臨近各省都有文書發到杭州,或曰南昌有變,或曰江西巡撫被害,就是沒人敢明言朱宸濠造反。

這很好理解,事涉宗室,情況未明之前誰也不想自找麻煩。再者朱厚照行事荒唐,朱宸濠密謀已久,搞不好就成了朱棣第二,到時候人就不是造反而是靖難了,原先說造反的人就只有自己打口棺材往裡睡的份了。

所以鄭曉才會說王陽明此舉是“不顧九族之禍”。

懂得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