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他正好有事回來,我都不敢去看他。臨走時他把我叫去說:你把我的信給別人看了?我還沒來得及解釋,他就說:你要是這樣我以後就不能給你寫信了。他自尊心特強,我也自尊心特強。他走了,我淚流滿面。我們倆互相特別理解,但性格太沖突了。多年後,他和別人結了婚生了子。我對他說:你是一流的好人,但我們兩人不合適。他是一個特別傳統的人,不苟言笑。外表很溫和,內心卻是男子氣十足。“
“我在大學沒看上同班的男孩,覺得他們都沒有神秘感,都不行似的。上大二暑假時,爸爸讓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去我西安的親戚家,這是我一生第一次遠離父母,踏上人生旅途。
一上火車,我一眼就把一個男孩從人堆裡挑了出來。男孩如果不聰明就對我一點吸引力也沒有。他當時幫別人拿東西什麼的,能看出來別人挺信賴他的。後來車開了,我忽然發現他的座位和我背對背,我看了他幾眼,沒說話。在西安,有一次我去逛碑林,就那麼巧碰上了他,我一眼就認出他來了。他家是西安的,我讓他帶我看,他介紹得頭頭是道。我們倆一聊,原來我們還是同一個專業的,感覺一下又近了一步。我就留了他的地址,約好結伴去玩。後來我給他寫了封信,請他介紹介紹西安,他真的回了封信。他的字寫得特別好看,很圓熟,信也寫得很含蓄。
我一下子就完了,被折服了。回京後我們通了半年的信。到寒假時,我們都覺得該見面了,我就去了。那時也就是拉拉手啊,親一親啊,就覺得一切該發生的都發生了。後來我倆就誰都離不開誰了。“
“我的初戀發生在17歲。他是我家的一個遠親。小時他家生活困難,我母親經常照顧他家。我一開始就是特別佩服他,因為他是個大學生。好了不到一年,他突然宣佈要跟別人結婚,因為怕分到外地去,他匆匆找了一個售貨員。二十多年之後,最近我們又開始接觸,感覺怪怪的。他和妻子感情一直不好,他的婚姻名存實亡。我沒恨過他,他沒有傷害過我。”
初戀在一些女性的生活中具有與婚姻關係類似的感覺。一位女性講到自己曾像“前妻”一樣對待己分手的初戀戀人:“他和我分手後和另一個女孩好,可後來人家突然不要他了,他父母又離婚了。我這人天生有同情心,就常常去看他。我是以慈善的形象出現的,是同情他。其間有過一兩次親熱行動,但都不能恢復我們以前的感情了。後來有幾年我們沒見面,我還挺有毅力的,化悲痛為力量,考上了研究生。他對我冷淡,我也覺得挺沒趣的。有次打電話,他說他要結婚了,我當時還是挺忌妒、挺生氣的,也許還是忘不了那段經歷吧,那是我一生第一次正兒八經的戀愛。我當時就想把電話摔了,可又變了主意。我盤問他,那女孩是幹什麼的?她上過大學嗎?他說上夜大的。我說,那怎麼行呢!我能見見她嗎?儼然以前妻的身份說話。”
一位女性這樣回憶自己不成功的初戀:“那時我愛他到什麼程度:我有好幾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去看他屋裡的燈光,看一會兒才獨自走開,沒有一個人發現。”
儘管“成功率”很低,初戀仍是扣人心絃的。無論是成功的戀愛,還是不成功的戀愛,都是那麼純潔,那麼強烈,那麼美好,那麼充滿可歌可泣的戲劇性。
它是詩,是畫,是小說,是戲劇;但它不是虛構的、由藝術家精心製作出來的美,而是由真實的人在俗世中創造出來的超凡脫俗的美,是真實的美——儘管有一種美學觀點認為,真實的不可能是美的。它至少證明,中國的女性決不缺少愛的能力,她們當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達到愛的藝術家的境界。
第七章 異性感情
有人曾經對中國人心目中的“緣分”觀念做過專門研究。據我的觀察,老派的中國人對“愛”這個觀念感到相當陌生,覺得它相當foreign(外國味);而“緣”卻是個中國味十足的觀念。兩個人,外人看著很般配,可怎麼也搞不到一起去,人們就會說他倆“無緣”;兩人特別合得來,尤其是違反了世俗的地位規範走到一起,用西方文化的觀點看,這就是典型的浪漫愛情,要讓中國人來說就是“有緣”。民間俗語有言:“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說的就是這種感覺。
關於緣分的說法很有道理,或許它是中國人對愛情的一種含蓄的表達方法;或許它是對沒有體驗過愛情的一種自我安慰方法。例如,我訪問的一位中年女性就這樣說過:“我和他感情還行,還算和睦。我們倆人就算是對上眼了,覺得有緣分。”另一位說:“我在三個可能的結婚物件中選擇了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