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感情飢渴的女性這樣談到她的丈夫:“他是工人家庭出身。婚後我們有很長時間兩地分居。他倒是經常打電話給我,可電話裡他總是乾癟癟的。讓我老覺得我們的關係中差點什麼。可他覺得對我已經很好了。我總覺得對他在精神上沒有依戀。他腦子裡好像就沒有感情這很弦似的。

我每次一談這個,他就覺得我可笑。在生活上他對我倒真是特別好。他總說:你還追求什麼?有吃有喝,我又把你照顧得那麼好,你還要什麼?可我就是接受不了他這說法。“

不少女性認為,自己比男性更看重浪漫的情調:“他總說我像個高中生,可我覺得他怎麼那麼沒有情調。過去我們過生日都要造點氣氛,現在他生日都不過了,他覺得這些情調都沒有必要了。他對氣氛情調要求這麼低,這一點很讓我失望。他老說我是高中生,長不大,對我不耐煩。”

有位女性抱怨說:“我覺得他是塊石頭,我的感情好像穿不透他似的。他說過,我們不在一起時,他從不想我。有時出差分開兩三個月,他就覺得自由了,像小鳥飛出籠子一般,沒有思念過我。”

“我的真情流露老得不到應有的回應。舉個例子,結婚生小孩以後,有一段我特別不講究穿戴,我想節約點錢,心想,結了婚的人還打扮什麼,我這都是為家為孩子省,可他就嫌我穿得難看;我看到一種好吃的,比較貴,我知道他喜歡,就給他買回家,可他不但不領情,還嫌我買貴了;過中秋節他出差,我要給他帶點月餅,讓他路上吃了也是一點安慰,可他就是不願帶。我悄悄給他帶上幾塊,結果還落下埋怨,他說,我說不帶不帶你非要帶,我都送人了!我喜歡美的東西,有一次買了一幅壁掛,滿心以為他會喜歡,結果他說,你買的什麼狗屁!有時我覺得簡直像一種精神摧殘似的。”

“我和他談戀愛那段時間常常憧憬將來有個小家,書架上放些古董,煮一壺茶,我們看書聊天,特別浪漫,當然還要有個孩子。”

一位離婚女性說:“我要找的男人是,真愛到相當的份上,能調動起我全部的女性才行。我感到,現在我在愛情裡處於一種上升的趨勢,我不知道我的下一個物件是什麼樣的人。我過去覺得我愛不上第一流的男人,是因為我不是個第一流的女人,可我最近結束的一次戀愛物件就是個第一流的男人,他是個典型的一流男子漢。”

“我過去對劉曉慶並沒有什麼特別好的印象,可有次看了她一篇文章,改變了看法。她在那文章裡說,作為一個女人我生活裡什麼也沒有,感情上是零。我看完特同情她。她是痴情的。我覺得人不管男女,只要是痴情的,就是可愛的。”

“我的男朋友是個見異思遷的人,他使我感到,沒有永恆的東西。我原來想追求真善美和永恆,可他卻讓我感到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只存在於瞬間。”

“‘愛’這個字的意義人和人的理解不一樣。有人輕易不說愛,一說愛就很重要;有人說愛,意思僅僅是說,我不想fuck(操)別人想fuck你。”

蘇格拉底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愛?並以狄歐提瑪這位愛的導師的話作答:“它既非不朽之物,也非必朽之物,而是界於這兩者之間……它是一個偉大的精靈,而正像所有的精靈一樣,它是神明與凡夫之間的一箇中介。”(轉引自羅洛梅,第104頁)由於研究過同性戀,我開始對這樣一個問題不能釋懷:一對一的異性感情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它是自然的嗎?一男一女愛得死去活來,究竟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動力機制?有沒有人為的成份?有沒有故意的成份?有沒有不自然的成份?

為什麼不是一男兩女、兩女一男、多男多女、甚至是同性相愛?

要想回答這類問題,決不是僅靠社會學研究能辦到的,它需要心理學甚至生物學領域的研究探討。這也是同性戀者對學界研究同性戀成因耿耿於懷的原因所在——為什麼只有同性戀的成因值得研究,異性戀的成因就不值得研究呢?我想,異性戀的成因絕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絕非“天生如此”一句話所能囊括的。

我可以想到的表現在我們社會中的異性感情至少有這樣一些成因:生理上的相互吸引;心理上的相互吸引;生育後代的願望;社會行為規範的影響;影視文學作品中所充斥的浪漫愛情故事的影響,等等。

從調查的結果看,在感情方面,人們不僅有異性戀傾向與同性戀傾向之分,還有愛的能力的強弱之分,對愛的追求的執著與隨遇而安之分。得到了愛的固然感到幸福(其中會不會有自欺欺人的成份?);得不到愛的女人有的還在苦苦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