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物時間最久的小販”和世界級的跳蚤研究專家。

由於整本書的形式是對個人經歷的記述,跟英國數位訃告編輯的會面、跟《紐約太陽報》的訃告編輯一起參加阿瑟?米勒的葬禮等等,沒能論及訃告編輯的所有環節。對此2006年9月《紐約時報》訃告版編輯的答讀者問是一個很好的補充。瑪裡琳說,英國報紙往往對逝者的死因一筆帶過,英國人私下裡認為,美國佬對醫學細節的熱衷讓他們覺得噁心。如果倫敦報紙提到死因,它們喜歡採用的方式是自然流露。該報編輯說,英國報紙不提死因是出於禮貌和尊重當事人的隱私,而美國人已經不太忌諱這個了。“我們總是忍不住想說某人是老死的,但是一位醫生跟我們說,沒誰是老死的。我們要麼死於癌症,要麼死於腎衰竭。人人都是死於某種原因,這沒什麼好害臊的。”

報紙偶爾會讓大活人成為訃告的主角。2003年12月《紐約時報》發了一個更正宣告:“本版昨日刊載的一則訃告所報道的舞蹈演員凱瑟琳?塞格瓦之死不確”(她差不多兩年後才去世)。1938年,《每日電訊報》就曾錯誤地刊發了科奇?胡特普太太的訃告,令該報編輯引以為豪的是,此後50年,所有寄給她的賬單統統都被她寄回發件人,上面寫著“此人已死”。

奢侈品的民主化

美國《新聞週刊》駐巴黎記者達娜?托馬斯寫了一本書,名叫《奢華:奢侈品是怎樣失去其光澤的》(Deluxe: How Luxury Lost Its Luster),她在每一章的開頭都放了一段引文,這些引文從各方面刻畫了人類對精美、華麗、昂貴的物品的迷戀,夏奈爾、蘇格拉底、卡爾?拉格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