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9章 陶李金2

但效果很不理想,基本沒有什麼人響應,很長時間都打不開局面。

於是,他就進到山裡實地考察,結果被山民的困苦生活,震驚到了,山民們普遍窮困潦倒、一貧如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甚至經常有餓死人的現象。

陶李金與李小平進山的時候,曾多次親眼看見餓死的婦孺老幼,倒斃路旁,大群的野狗、野鳥搶食著屍體,一幅末日的絕望圖景。

活著的大人、孩子,也都大肚子小腦袋,瘦骨嶙峋,個個如同非洲難民。

陶李金和李小平都是農民出身,對山民的困苦感同身受,二人為此多次流下同情的眼淚,後來,他們將當地山民的悲慘境遇,與董事會做了彙報。

董事會當即做了策略調整,決定此後集團的農牧業開發,由追求經濟效益,調整為以救濟為主。

首先,要解決當地山民吃飽肚子的問題,讓他們能生存,然後再考慮集團的遠期發展效益。

為了讓山民能儘快果腹,陶李金從後世組織傳越來了大量的紅薯,免費分發給陷入饑荒的山民充飢,並藉此推廣種植紅薯。

紅薯當時被稱作番薯,早在明朝萬曆年間,一個叫陳振龍的福建人,冒險從呂宋(就是現在的菲律賓)偷偷移植過來的,因此陳振龍也被稱為“中國紅薯之父”。

但推廣的過程非常緩慢,原歷史時空,直到雍正、乾隆時期,才在中國全面種植。

康熙初年,只是在福建、廣東、廣西有小規模種植,雲臺山並沒有引種。

為了適應當地的水土,陶李金特地引種了“蘇薯8號”,該品種是後世江蘇培植的地產品種,

特點是味道甘美,生長期短,產量大,一般生長期不超過120天,畝產量通常能達5000斤以上,雖然作為長期主食,營養有些單一,但可以短期內確保餓不死人,日後,也可以作為飼料長期種植。

由於是免費發放種苗,而且凡是引種者,還發放紅薯口糧渡慌,所以推廣的很順利,廣大山民都踴躍開荒種植。

從去年十一月開始大面積引種,經過了一個冬天,兩個月前,就已經開始大面積收穫。

雲臺山的土質肥沃,加上陶李金又穿越來了後世的化肥,所以收成很不錯,雖然是初次引種,但普遍畝產,都能達到三、四千斤以上,一舉解決了山民的吃飯問題。

現在的雲臺山,不僅沒有了饑荒的困擾,紅薯還大規模的返銷到大陸,山民們也因此獲利頗豐。

紅薯種植推廣的同時,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家豬、家禽的養殖,也都一同推廣開來,當然也都是免費的,集團無償提供技術、飼料、種苗等。

種植、養殖出來成品也由集團出錢收購,由於向大陸售賣要跨海,而且大陸也十分貧窮,也沒有什麼購買力,所以山民的產品,就全部都售賣給了穿越眾。

陶李金為山民能迅速擺脫貧困,向集團申請的收購價格並不低,山民經營種植和養殖業,獲得的收益也比較豐厚。

有紅薯做基礎口糧,又有大棚蔬菜和養殖的家畜、家禽帶來現金收入,再加上在集團做工的薪水,曾經悲慘的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山民們,逐漸擺脫了困頓貧苦,走向了安居樂業。

如今羊山島的副食蔬菜供應,已經基本做到就地解決了,這也極大的減輕了穿越眾的運輸壓力,集團也因此在廣大雲臺山的山民中,確立了無可比擬的威望。

山民們,早已把華海集團當成了自己的朝廷,把穿越眾當成了自己的父母官,對集團任何號召都積極響應,全力配合。

摩托車駛過一條小河谷,河谷裡的流水潺潺,陶李金熄火停下了車子,走向了河谷兩側的坡地,坡地綠油油的,種植著連片的水稻秧,

他彎腰摘了一棵秧苗,已經有五六公分高了,穗葉水嫩翠綠,陶李金放到鼻尖聞了聞,一股稻秧特有的香味,撲鼻而來,他滿意的大吸了幾口,臉上充滿了欣慰的幸福感。

兩個月前,陶李金又開始了一項新的農業種植推廣工程,他在雲臺山的溪流坡地,引進推廣種植山間水稻,

目前,華海的主糧還需要靠後世穿越,畢竟,穿越眾不能拿紅薯當主糧,山民長期單一吃紅薯飯,也會引起營養不良。

所以陶李金經過考察論證,決定引種後世的山地稻種“野香優959”,這是後世一款專門為山地旱作,

培育出來的水稻品種,適合丘陵、低矮山地種植,特點是抗旱、耐寒,產量大,畝產通常能達一千多斤。

後世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