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最有名的靠赤字增長的案例莫過於美國了。美國今天的9萬億美元國債使它在國債競賽中遙遙領先任何其他國家,但美國利用國際資本市場借過來別人不願花的錢,他們是透支過多,可正是這種經濟國策使美國保持世界最強的地位。
晚清的財政危機到底有多嚴重?
甲午賠款和庚子賠款對清政府是致命的衝擊。日本以及八國聯軍的侵略行為是任何中國人都不能忘記的,那兩次賠款是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恥辱。如果我們暫時把對戰爭以及賠款的道德評價放在一旁,那些賠款所帶來的財政危機到底有多嚴重呢?假如中國當時的證券金融業已很發達,清朝的結局是否會不一樣呢?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治國的金融之道:藏富於民(4)
我們先看一些資料。按照陳鋒先生的估算 ,由於這些賠款以及其它外債支付,清政府在1902年後每年要付約4700萬銀兩,這相當於1903年政府財政收入的(那年的財政收入為10492萬兩)。但是,1903年的實際財政赤字約3000萬兩,佔財政收入的。
跟今天中國的赤字相比,這種規模是否很離譜呢?2000年財政赤字是中央財政收入的,從1999到2003年間,該比率維持在與之間。從這些比值看,晚清的財政赤字並沒比今天中國的高太多。如果跟英國早期比,1697年英國政府一年的短期債務支付是它的財政收入的3倍,1710年時是後者的近4倍 ,但那並沒迫使英國滅亡,實際上英國從那以後反而日益強盛。
相對於GDP或國民收入而言,3000萬銀兩的赤字、億兩賠款債務並非像以往歷史書說得那麼可怕。按照劉光臨先生的估算 ,1880年代中國的國民收入約億銀兩,老百姓稅負約佔國民收入的。以此稅率推算,根據1903年的10492萬兩財政收入,那年的國民總收入約為億銀兩。那麼,3000萬銀兩的赤字只是1903年國民收入的,低於1998年後中國財政赤字佔GDP的百分比,比如,2002年該比例為3%,2003年為。
按照億銀兩的國民收入估算,億兩賠款債務約為1903年國民收入的20%,比今天萬億元國債餘額佔GDP的比重()還低一點。從這一角度看,晚清的財政與國債狀況並不比今天的差。
作為比較,1650年時荷蘭的國債總額是國民總收入的倍,1715年之後是2倍多;那時英國國債為其國民收入的80% 。但那些負債率並沒有使它們滅亡。今天,美國國債餘額是GDP的70%,日本的國債餘額是GDP的170%。單從這些數字看,晚清的負債並沒有以往說得那麼可怕,關鍵在於當時缺乏緩和財政赤字危機的手段,問題出在在國家理財策略上。
靠增稅緩解財政危機的陷阱
財政危機的出現往往是由於像戰爭、天災、人禍等突發或者一次性事件所至,這些事件雖然不是每月、每年發生,但一旦發生,其成本開支一般會很高,容易衝亂正常的開支安排,說不定還會將一個國家置於滅亡之地。這就像一個家庭,假如張三一家的年收入為5萬元,在正常情況下,這5萬還夠花,甚至還有一點節餘;可是,如果張三生場大病,要花20萬元住院與手術費,這時問題就來了。當然,這種危機也可能因為車禍、地震甚至搶劫而發生,等等。
對於家庭來說,一種事先避險的辦法是多存錢,就像過去朝廷一樣。但正如前面講的,這是一種非常低效的辦法,一方面意味著犧牲今天的消費機會和創業、投資機會,讓張三一家無法盡最大限度地發展,另一方面這樣做也不一定能完全規避掉各類風險,特別是難以規避低機率、高損失的風險事件。第二種辦法是靠家族裡的親戚和親人,這就要求張三平時投入家族事務、給家族無私的奉獻和幫助,以此來換取他們在你有需要時也給你幫助的隱性許諾,依賴血緣關係達到互相保險的效果。但,這種隱性互保畢竟不是能硬性執行的契約,而且範圍小,風險分攤的效果不佳。
第三種辦法是買各種保險和其它金融品種,這樣,張三隻要付較小的保險費即可達到醫療保險、財產保險、天災保險、人壽保險等等,由於保險公司的客戶人數多、地理範圍廣,風險分攤效果最理想。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治國的金融之道:藏富於民(5)
當然,如果上面這些規避風險的安排都事先沒做到,在今天,張三還可找銀行貸款,以此把今天這一次性的開支壓力平攤到未來的許多年裡,讓他一家能度過今天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