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眾人只好四方訪尋名醫。一曰,來了一個自稱華佗的醫生,他說聽聞關公中了毒箭,特來醫治。這時,關公的右臂痛得厲害,正和馬良下棋來分散注意力,以免自己露出痛苦的表情而亂了軍心。
華佗看過關公的箭傷,說:“君侯的手臂若再不治理,恐怕便要廢了!如果要根治,便得把君侯的手臂牢牢縛在柱上,然後我用刀把皮肉割開至見骨,颳去骨頭上的毒,再敷上藥,以線縫合,這才治得好,但恐君侯懼怕。”
關公聽了,笑說自己不是世間俗子,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縛在柱上;並命人先送上食物,說:“先生遠道而來,請先用酒菜!”關公陪著華佗吃了一會,便伸出了右臂,說:“現在就請動手,我照樣下棋吃喝,請先生不要見怪!”華佗也不再說什麼,取出一把尖刀,請人在關公的臂下放上一個盆子,看準了位置,下刀把關公的皮肉割開。關公吃喝如常,華佗氣定神閒說:“我用刀把君侯骨頭上的毒給颳走,這就好了!”華佗的手法嫻熟,話剛說完,手上的刀子已經在關公手臂的骨頭上來回刮,還發出悉悉的聲音,流出的血也幾乎注滿了整個盆子。將士見到這情境,也掩面失色,惟獨關公仍繼續下棋吃喝,面不改容。不久,華佗把毒全颳走,敷上藥,並把傷口縫合。
關公大笑而起,對眾將說:“此臂伸舒如故,並無痛矣。先生真神醫也!”華佗說道:“我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君侯箭瘡雖治,然須愛護。切勿怒氣傷觸。過百曰後,平復如舊矣。”關公箭瘡既愈,拿出黃金百兩酬謝,並設席款待華佗。華佗婉拒說:“某聞君侯高義,特來醫治,豈望報乎!”堅辭不受,留藥一帖,以敷瘡口,辭別而去。
《三國演義》第75回,名醫華佗為關羽行“刮骨療毒”一節,料想大家都不會陌生。
神醫華佗確有其人,他曾創“麻沸散”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劑,麻沸散是華佗創制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藥。《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疾髮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華佗所創麻沸散的處方後來失傳。傳說系由曼陀羅花(也叫洋金花、風茄花)1斤、生草烏、香白芷、當歸、川芎各4錢,南天星1錢,共6味藥組成;另一說由羊躑躅3錢、茉莉花根1錢、當歸3兩、菖蒲3分組成。據後人考證,這些都不是華佗的原始處方。是世界醫學史上首次使用藥物全身麻醉而施行剖腹術的人。不過,歷史上的華佗並未給關公治過箭傷,二人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因為華佗死於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關羽中毒箭則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的事,其間相隔11年,死人焉能醫活人?
不過關羽中箭刮毒確有其事,這在《三國志。關羽傳》已有記載,其詳細情況與《三國演義》所述相似,但可惜書中沒有記下醫生的姓名。
羅貫中之所以將醫生寫成是華佗,大概因為華佗是當時的名醫且擅長外科手術,治箭傷理更不成問題。如此“有根有據”,加之作者的生花妙筆,把故事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何人不信“刮骨療毒”的真實姓呢?
其實,古代有“刮骨”經歷的勇將遠非關羽一人。據《北史》載:長孫子彥墜馬折臂,肘上骨起寸餘,乃命開肉鋸骨,流血數升,言戲自若,人以為“逾於關羽”。《宋史》記載:趙匡胤在北周時攻入壽春,“城中發連弩射之,矢大如椽,牙將張瓊以身蔽之,矢中瓊髀,鏃甲著骨不出。瓊飲酒一大厄,令人破骨出之,流血數升,神色自若。”南宋名將韓世忠也曾有“中毒矢入骨,亦用強弩括之”的經歷。至明代,這樣的例子也屢屢見載於史書中,不勝列舉。
《三國演義》有一段華佗給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故事寫道:有一次,關羽在戰鬥中右臂被敵人射中一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腫,不能動彈。名醫華佗聽說關羽箭傷不愈,表示能為他割開皮肉,刮骨去毒。手術進行中,華佗刮骨的聲音悉悉刺耳,周圍的人心驚膽戰,掩面失色,而關羽卻依然飲酒弈棋,若無其事。等到華佗刮盡骨上的毒,敷上藥,縫上線,手術告成,關羽便大笑而起,高興地說:“先生真是神醫。看,我的手臂已經屈伸自如,毫無痛楚了。”華佗也說:“我一生行醫,沒有見過象您那樣沉著堅強的人,真是大丈夫!”
當然,華佗為關羽刮骨,只是一個演義故事。在史書《三國志》的《關羽傳》裡並沒有說明為關羽治病的醫者是誰,《華佗傳》裡也沒有記載他為關羽治過病。何況,華佗發明了麻醉劑,也不必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