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郭嘉長出了一口氣,悠然道:“恨不能與此人交遊。”顯然對徐庶非常的肯定。郭嘉看向太史慈道:“不過我卻更加佩服主上你。”
太史慈聽得莫名其妙,郭嘉彷彿想要看破太史慈的腦袋似的,佩服道:“郭嘉原本對主上在洛陽的許多行為都不瞭解,豈知今日一觀,才知道主上原來早就已經料到了洛陽的局面,知道在那裡留之無益,再早早地趕回青州,做好應變的準備。”
太史慈在做那些事情的時候其實只是按照自己的記憶來佈置,根本就談不上什麼謀略,不過是知道事態的大體發展罷了。但在郭嘉看來,這就是驚世駭俗了。此時被郭嘉一說,完全不知道怎麼回答。
幸好郭嘉並沒有要追問的意思,只是拿著徐庶的信玩味道:“這個徐庶也不錯,看看他為蔡邕大人處的這個主意表面上看,當真是說不出的荒誕,實際上卻是看出了戰亂在即,所以為蔡邕尋找退路罷了。”
太史慈也看出了這層含義,笑道:“看來這個徐庶也是個人才呢!”
郭嘉沉思道:“尤其是他建議要我們與幽州刺史劉虞結盟這件事情,令郭嘉非常的佩服。”
太史慈一時想不到徐庶這個建議到底有什麼作用,唯有用詢問的眼光看向郭嘉。
郭嘉解釋道:“眼下只要是明眼人就可看出一場大戰不可避免,不過戰爭一旦爆發,主上以為勝負會如何呢?”
太史慈當然知道這場戰爭的最後結果是董卓被趕出洛陽。不過這其中發生的巧合因素太多,所以就選是現在他可以肯定的說出結果也沒有用,被人詢問起原因更糟糕,所以搖頭道:“戰場上千變萬化,勝敗乃兵家常事,哪裡能夠說得準?董卓佔據地利,討伐董卓的人佔據人望,可是人望並不等於人和。就比如說春秋戰國時,六國合縱仍然讓秦國得了天下,究其原因就是六國各有其各自的利益,根本就不能真正的團結合作。恐怕這問題也會出現在日後討伐董卓的人的身上吧?”
郭嘉被太史慈說得一愣,繼而讚歎道:“主上言之有理,若是隻有一方豪強來討伐董卓,那會因為力量懸殊而直接失敗,若是組成討伐董卓的聯盟只怕大家會面和心不和,這勝負還真是難以預料呢!”
太史慈惟恐郭嘉在這個問題上再糾纏下去,那樣自己只能是說多錯多,所以連忙把話題扯了回來道:“這與徐庶建議我們與劉虞結盟有什麼關係?”
郭嘉笑道:“主上遇事算無遺策,今天怎麼在這件小事上疑惑了?現在皇上被廢,陳留王被董卓立為皇帝,若我是董卓,一旦聽說地方豪強起兵討伐他,他第一件事情恐怕就是找藉口殺掉被廢的辯殿下,也就是現在的弘農王。”
太史慈被郭嘉一點馬上明白過來道:“原來如此!若是成立討伐董卓的聯盟,現在有能力成為盟主的就只有袁紹,而袁紹打的旗號肯定是董卓廢帝這件事情,所以董卓索性把弘農王殺掉,這樣對袁紹實則是一種變相的打擊,要知道袁紹在洛陽到現在一直擁護的就是就是弘農王辯殿下,一旦弘農王身死,就會令袁紹進退失據,更是對討董聯盟的一種動搖。”
郭嘉點頭道:“正是如此,所以若我是袁紹,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把對自己大有好處、可以增加自己聲望的討董聯盟維持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擁立一個新皇帝,並且在威望上要遠遠地高於董卓擁立的協殿下,最好的人選當然是幽州刺史劉虞了。”
太史慈聞聽此言,簡直對郭嘉和徐庶佩服的五體投地。要知道在歷史上,事態就是這麼發展的,曹操傳詔,袁紹起兵,討伐董卓的同盟剛一成立,劉辯就被董卓殺死,緊接著袁紹就如郭嘉所料一樣馬上派人給劉虞送信,要擁立劉虞做大漢的皇帝。
不過袁紹的如意算盤沒有打響,劉虞根本就沒有同意這件事情。
經過郭嘉這麼一分析,太史慈發現了一些以往自己從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比如為何袁紹的討董聯盟最後會解散,看來其中劉虞的態度就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從袁紹的角度去看,劉虞不想當皇帝,那麼即便是剿滅了董卓又怎樣?難道要袁紹去扶植劉協?那豈非是出爾反爾?前腳還說要支援劉虞,現在看人家劉虞不答應,再轉過頭來支援劉協?何況他袁紹當初反對董卓廢立皇帝,提劍出洛陽的時候可是打著支援劉辯的口號,現在你讓他怎麼回頭再去支援劉協?
想得更遠一點,歷史上的袁紹為何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恐怕不是他愚蠢,而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至於在後來與曹操交戰的時候說自己奉了衣帶詔,那就是給自己弄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