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只是,改革絕對不是靈丹妙‘藥’!法國和德國曾被稱為歐洲經濟“雙引擎”,是全球經濟發達國家之一,歐盟大國,實行的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產權的基本形式是‘私’有制,市場是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經濟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奉行自由貿易政策。
但如今呢?只見德意志的戰國在歐洲馳騁,高盧雄‘雞’卻一蹶不振。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雖然早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就已開始產業革命,但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仍佔較大比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工業遭到嚴重的破壞。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動用政fu干預手段,成立了以經濟學家讓·莫奈為首的國家計劃總署,制定、實施了著名的“現代化與裝備計劃”,開創了此後延續數十年國家經濟計劃的先河。
19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法國經濟的起飛時期,法國把發展重心轉移到石油化工、電子和機電、汽車、高速火車、宇航、造船、通訊裝置等新興工業部‘門’,以此為龍頭帶動整個工業的全面發展。
19世紀70年代以後,法國經濟進入緩慢增長階段。在石油危機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中,法國經濟反覆衰退,物價輪番上漲,失業人數猛增。
1973年至1979年,法國的經濟年均增長率下降到3。25%。
1980年至1990年,法國的經濟年均增長率下降到2。25%。
1991年和1992年,法國的經濟年均增長率下降到1。2%。
1993年,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甚至下降1%,經濟進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歷史證明,在各國的經濟出現衰退的時候,其實都會提出“改革”的口號,以此讓國家的經濟繁榮。正是如此,其後的20年間,法國從未停止改革的步伐。
1995年,法國總統希拉剋第一次入主愛麗捨宮後便銳意變革,實施以“壓縮財政赤字為核心”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