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透衣衫。
如今他最大的對手,說出了此話,不管真假,張居正都聊以慰藉。
他抓起酒杯,連幹了兩杯。
“首輔大人心胸開闊,張居正不自量力,螢火之光,難與皓月爭輝,我敗得心服口服,一點都不冤屈!”
唐毅同樣幹了一杯酒,臉色泛紅。
“太嶽兄,你沒有敗,如果我們要是敗了,大明就完了!”
“我們?”
“沒錯,隆慶新政不是唐某一人的,是我們大家的!”
張居正的手一抖,他想說什麼,一時卻找不到合適的話,只能默不作聲。
“大明朝立國近二百年,弊政叢生,幾乎到了積重難返的時候,天下百姓,失去土地者,多大六七成,而士紳官吏、皇親貴胄,依舊盤剝無度,敲骨吸髓。外無禦敵良將,內無治國英才。要是我們不能扭轉乾坤,變法成功,幾十年後,這花花世界,不知道會落在誰的手裡,改朝換代,黎民塗炭,就在眼前啊!”
唐毅慷慨陳詞,這話正是心中所想,張居正也是一陣驚訝,唐毅看的和自己何其相似啊!
“首輔大人,張某早年立志報國,苦讀詩書,求取功名。可是入朝為官以來,所見所聞,朝臣昏聵,黨爭不斷,天子修玄,避居西苑。天下大亂在即,還不自知,真是讓人心痛啊!”
“沒錯,太嶽兄,就請你給大明當一回醫生,看看病在何處?”唐毅虛心問道。
張居正沉默一下,點頭道:“下官就獻醜了。大明積弊無數,歸根到底,首在財賦,百姓常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國朝又何嘗不是如此。拿丁口田賦來說,洪武二十六年,大明在冊人口,六千萬有餘,至嘉靖四十年,在冊人口,竟然只有五百九百萬,立國二百年,公認生息繁衍,百姓增加數倍,以致天下幾無空閒之田,可為何丁口會變少呢?簡直有違常識。下官仔細查閱黃冊,對比研究,我發現以紹興為例,在冊人口,竟然只有洪武年的四成五,若真是如此,紹興府只怕早就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了。奈何這些年紹興文風鼎盛,每一科會試都有不小十人中進士,一府之力,比起好些省份都要輝煌,豈非是咄咄怪事!”
藉著酒勁兒,張居正把一肚子的話都倒了出來。
越是東南繁榮的地方,在冊人丁就越少,缺口就越大。
其中的原因也不難理解,經濟繁榮,文教大興,每年考上科舉的人數眾多,有了功名,投獻成風,手上的土地就多了。
要耕種土地就要人手吧,很多自耕農就變成了佃農,他們從此之後,就在官府黃冊上消失,只是給官紳地主繳納田租,卻不負擔朝廷的錢糧徭役。
土地兼併,不只是使得土地大量集中,也使得勞動力嚴重流失,而朱元璋當初定下來的規矩,賦稅總額是不變的。
被不少學者吹上天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其實根本不是什麼創舉,前人早就做過,只不過這是地地道道的惡法,不好意思拿出來吹噓而已。只有一幫沒文化的蠻夷,才洋洋得意,當成了了不得的仁政。
朱元璋生怕後世子孫橫徵暴斂,盤剝百姓,就規定了田賦的總額,以後歷代都不許變化。
而實際結果卻是土地大量兼併,官方戶口流失,原本的賦稅落到了一部分百姓頭上,使得他們負擔極為沉重,地方官吏能夠完成七成的賦稅徵收,已經算是幹吏,如果完成到了**成,不但不會得到獎勵,還會被說成盤剝無度,殘害百姓,遭到彈劾。
事實就是這麼操蛋!
“要解決財政弊端,就必須清丈田畝,讓稅賦負擔公平,小民百姓得以喘息,朝廷賦稅豐盈,府庫充實,才能整軍經武,有所作為。”張居正灌了一杯酒,輕笑道:“世人都說我受了師相的天大恩惠,我從來不否認,可是私情能和公事放在一起,相提並論嗎?能因為師相對我一人有恩,就置天下百姓於不顧嗎?首輔大人,我舉薦海瑞,完全是出於一片公心,只有海瑞能一往無前,只有他能把東南的層層羅網掀開,或許會對師相不利,可是為了大明,為了天下,我張某願意揹負罵名。”
張居正說著,竟然站起身,一躬到地。
“唐相,張某不是不知道好歹的人,您執掌內閣,天下鹹服,張某無意與首輔爭鋒,只求首輔大人不要掣肘,讓張某放手去做,只要能讓戶部充盈,大明重新興旺,張某何惜此身,百死無悔!”
張居正淚水湧動,壓在心頭的話,吐了出來,的確舒服了許多。他盯著唐毅,就看能不能說動他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