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5部分

成就。在過去的短短几個月中,接連透過了《限制猶太人法案》,透過國會縱火案取締了德國布林什維克黨,同時又修改了《銀行法》,將德國帝國銀行的控制權收回,為增發貨幣創造需求掃清了障礙。在《銀行法》完成修改的當月,帝國銀行就發行了價值10億馬克的“創造就業匯票”用來支援企業僱傭更多的工人。

而到了5月下旬希特勒政府又開始制訂“卡特爾條例”。該條例規定帝國經濟部有權建立新卡特爾,一切卡特爾則有許可權令局外企業合併起來。任何反對這種規定的局外企業,有關的卡特爾可以拒絕承認它們,從而剝奪它們得到原料和商品供應等權利。

這項改革乍看起來沒有“排猶”和“刷馬克”吸引眼球,但是在一系列“希特勒新政”中的作用卻是不可低估的。可以說,它和修改《銀行法》一起,構成了國家社會主義經濟路線的核心。

“路德維希,這個‘卡特爾條例’一旦透過,德國的重要產業就能形成以落幹大公司為核心的‘卡特爾’,帝國經濟部透過這些‘卡特爾’就能對德國經濟進行有效調控。”

在前往瑞士日內瓦的火車上,阿道夫。希特勒正侃侃而談,向赫斯曼推銷納粹黨…祖國人民黨內閣制定的《卡特爾條例》。因為這個“條例”會讓現在工業促進委員會的權力轉向帝國經濟部,使得帝國經濟部變成一個加強版的工業促進委員會。而工業促進委員會雖然是內閣下屬的機構,但是一直以來都由軍方控制,所以要動這塊。必須爭取到軍隊的支援。

“這會讓帝國經濟部變成一個國家計劃委員會,”赫斯曼說,“各個卡特爾就類似於蘇聯的行業部。”

所謂的卡特爾就是企業聯合、同業聯盟之類的組織,屬於壟斷組織的形式之一,通常是由生產或銷售某一同類商品的企業所組成的。

但是在希特勒新政中的“卡特爾”卻不完全是壟斷組織,它更多像是蘇聯的那樣“行業部”。帝國經濟部透過它們就可以用行政命令對德國的某個行業進行管理。

“不完全一樣,”希特勒搖頭說,“蘇聯是完全用政府指令管理,這不符合李斯特經濟學主張,政府不能夠也不應該代替市場,但是政府必須基於國家主義的原則,對市場進行管理。”

“我知道其中的區別。”赫斯曼端起放在他和希特勒之間一張桌子上的咖啡杯,喝了一口。這張固定在火車地板上的桌子上放滿了檔案。

這些檔案大都是和將要在日內瓦召開的國際裁軍會議有關的——由於在希特勒內閣上臺前不久,德國悍然宣佈恢復義務兵役制。部分撕毀了《凡爾賽條約》,在歐洲引起了軒然大波。因此這一次日內裁軍會議的召開,就成了德國和英法修復關係的一個契機。

而且,赫斯曼還希望利用這場引人注目的國際會議繼續兜售他的私貨——雖然他不是納粹黨或祖國人民黨的成員,但是他現在還是變成了一個國家社會主義的理論家。

不久之前,他控制的陸軍政策會提出了“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李斯特經濟路線+良好且可持續的社會福利+照顧中下層利益+相對集權(集權程度超過英法美的小政府,但是弱於蘇聯)的大政府治理=國家社會主義”的公式。

而且還模仿布林什維克的宣傳手段,推出了名為《國家社會主義abc》的小冊子。開始在德國國內到處散發。還準備發到國外去。這本小冊子比起希特勒的那本《我的奮鬥》可算是簡單易懂。任何一個受過教育的成年人花上半個小時,大概就能搞清楚國家社會主義是怎麼回事兒了。

與此同時。赫斯曼的那本《大蕭條——猶太金融權貴的陰謀》也開始成為了一本暢銷書。在這個除了蘇聯以外的全世界都被大蕭條所折磨的痛不欲生的時代,不知道有多少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在探索大蕭條的原因及解決辦法,也不是沒有人把矛頭指向金融寡頭。

但是分析得如赫斯曼這樣簡單而透徹,而且還在“取得”政權後實行打擊猶太金融權貴政策的政治家——現在赫斯曼的名氣越來越大,不再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德國將軍,而是一個小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了——在世界上卻是少有的。因此在納粹黨…祖國人民黨內閣開始推行“赫斯曼提出”的主張後。許多人就購買了《大蕭條——猶太金融權貴的陰謀》和《國家社會主義abc》想要一探究竟。

而赫斯曼也希望將德國成功戰勝大蕭條這件事,打造成國家社會主義模式成功的樣本。這有利於在德國之外宣傳國家社會主義,而擴散國家社會主義的思想,毫無疑問就是在增加德國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