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越來越高了。這個發展過程直到遇到如來才終止。以被壓在五行山下為分界線,悟空的性格又開始向另一個方向發展。這個變化以他到達西天成為鬥戰勝佛為一個臨時終點。自此以後,神界系統不再需要用緊箍咒來對他進行管理了。此時的悟空,不會再像大鬧天宮時那樣,嫌弼馬溫的官小,甚至稍不如意,就要大鬧蟠桃會,聲稱要攪攘得天界永不太平。確實,連唐僧這樣的人他也能鞍前馬後服侍十四年,忍受很多沒有道理的訓斥和嘮叨;在五行山下“飢餐鐵丸,渴飲銅汁”,五百年的苦日子也都熬過來了,對他來說,還有什麼逆境和困難是無法承受和克服的呢?

一個人的脾氣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社會關係特別是自身在這個社會關係中所處位置的影響。從孫悟空的情況看,他的本事與脾氣之間確實有內在的聯絡,這一點即使在取經過程中也沒有改變。唐僧師徒路遇青牛怪,孫悟空丟了金箍棒,到天宮求助時。葛仙翁笑他為何“前倨後恭”,悟空說:“不是甚前倨後恭,老孫於今是沒棒弄了。”這就是悟空對自己態度變化的親口解釋:現在手裡沒了金箍棒,底氣就不足了,所以見到玉帝,態度也是客客氣氣的。可見實力還是基礎性的因素,有實力就有自信,這是一點不會錯的。

綜觀孫悟空所走的道路,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從起點到終點的圓形結構。初見祖師的時候,他還是一隻“無性”的猴。學了本領之後,他就不甘於做一直沒有脾氣,被人打罵還要向人賠禮的猴子了。在祖師洞府中,悟空在師兄弟前賣弄本領是變化的開始。祖師洞察到悟空這一變化的端倪,馬上把他趕走了,並說“你這去,定生不良”。可以說學了神通,是他生性的開始。以後大鬧天宮則是一種任性的表現,真的是“從心所欲”、無法無天了。悟空大鬧天宮,做了普通人想做而不敢做、而不可能做的事情。

孫悟空大鬧天宮,表面上看是在挑戰天庭的權威,實際也是在與自己的“心魔”搏鬥。只是到了第七回,得意忘形的孫悟空才在如來佛的手心裡發現自身原本的渺小,自我膨脹的泡沫破滅了,他又退回到有限的尺度。

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後再獲新生,是悟空收性的開始。這一階段,悟空逐漸認識到一個基本事實:就是在社會中生存,不能沒有規矩、沒有約束。這個變化的開端是悟空表示“我已知悔了”。但他到底為什麼悔,悔什麼?尚不清楚。十四年取經路途的磨難,是歸性的過程;及至徹悟成佛,又回到新的“無性”層次。這個層次與他早期既有相似之處,也有重要不同。他早期的沒有脾氣,是因為沒有本事,到他成佛之時,他已經對強盜、對妖怪表現出以前所沒有的仁慈,這不是因為沒有本事,而是因為心中有了“善”念,因為他的心胸、視野更開闊了。與此同時,他的心智更為成熟、有了十分豐富的社會經驗,已經能夠在神界社會中生存而遊刃有餘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從無性到成佛是一個迴圈(2)

悟空的變化過程,套用一個我們熟得不能再熟的說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從無性走到其對立面,從與世無爭發展到與天庭爭鋒,然後又從與天庭爭鋒發展到其對立面,即重新皈依,最後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無性階段,終得圓滿。

被壓在五行山下,象徵著悟空必然會遇到的一個人生障礙,這個障礙可能是五行山,也可能是別的東西。這裡有一個客觀限制與主觀意志的區分。悟空一直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大自在,這個追求在碰到如來佛的時候,終於遇到挫折,也就是遇到了對自己能力的客觀限制。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分叉,不同的人在這些人生關頭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走上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差別越來越遠。在巨大的困難和苦難面前,有些人變得更加堅強,而其他人卻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毀了自己的形象。從這種意義上說,孫悟空沒有在五行山下變得消沉,是很難得的,這是一種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

對如來把悟空壓在五行山下,我們該怎麼看?如果孫悟空的自由以及人性的完滿發揮需要以戰勝天界第一高手來實現,如果他必須成為天界第一高手才能獲得所謂的自由,那麼,打敗如來對悟空來說是一個喜劇,對我們人類來說則是一個悲劇。我們的追求不可能是使自己成為第一人,這個目標即使用一生去追求也基本上不可能實現。我們的自由不以此為基礎。自由正體現在我們有自己的意志、有自己的追求上,它是在客觀限制的約束範圍內,做我們認為正當的事,並在這個過程中,協調與他人的關係。

簡單地說,可以把孫悟空的變化總結為下面幾個環節:①在孫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