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出兵,戰略上就先勝了。”
聽蘇木將這個道理說透,正德皇帝眼睛不禁一亮。
就連一直閒適地坐在那裡的李東陽,身子也是微微一動,顯然是留了意。
梁儲冷笑:“荒謬,怎麼打了敗仗反也是一場勝利,傳出去,豈不叫世人笑掉大牙?”
蔣勉和梁儲本是一派,也跳了出來:“蘇木這話荒謬不荒謬且再說,既然只要韃靼人北歸就算是勝利。我問你,難道就不能讓大同鎮軍出擊,將韃靼人驅除了事,又何必勞師興眾,要發五鎮之力?以往韃靼入寇,不也是當地邊君自行出擊?”
蘇木有種面對白痴的感覺,沒好氣地回答:“蔣閣老,今時不同於往日,韃靼這次來山西不是搶劫,而是越冬。”
蔣勉被蘇木這麼一呵斥,知道自己失言,面龐微微一紅,就有些惱怒:“既然韃靼人不是來搶劫,而是越冬。這不就是內遷嗎,或許我朝可以安撫之,在韃靼人之中設定流官,使其歸化。所謂,率土之濱皆是王臣。韃靼內附之後,可教化之,百年之後,也是我明朝的臣子。”
他這話說得荒唐,不但蘇木,其他幾個內閣輔臣也是微微搖頭。
蘇木一笑:“蔣閣老乃是執重之言,說得話道理也對。不過,教化蠻夷可不是那麼容易。當年安史之亂的原由,不也是內附之人不服王化所致嗎?”
“你……你罵我是李林甫?”蔣勉鼻子都氣歪了。
不想看到大家再吵下去,正德道:“看情形,梁閣老和蔣閣老是反對出兵的,劉閣老你呢?”
另外一個內閣輔臣劉忠道:“兵兇戰危可,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謹慎。孝宗皇帝在時,實行的是與民休息的政策,對於北方邊患也多已防禦為主,不擅動刀兵。民間一提起先帝,都道是弘治中興。在天下黎民百姓心目中,孝宗皇帝就是我大明朝的文帝、景帝。既然有先帝的既定平邊策在,陛下蕭規曹隨就是了。”
這話說得很不客氣,在劉忠的口中,弘治皇帝是漢文帝、漢景帝,他正德不就成了漢武帝了。
蘇木心中也是嘆息一聲:李東陽肯定是不會表態的,楊廷和必然會反對用兵,這蔣、劉、梁三個閣臣已經表明態度,這次御前會議,主和派佔絕對上風啊!
正德臉色難看起來,強忍住氣,將目光落到楊一清身上:“楊一清,你做過三邊總制,通曉軍事,和韃靼人打過,你來說說。”
第八百四十六章 意外,大大地叫人意外
這下,蘇木也來了精神,這可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啊,而且,資格又老,他的話分鐘很重。
就道:“楊閣老一直在寧夏鎮同韃靼作戰,臣覺得楊閣老的意見可以作為重要參考。”
正德難得地沒有迴避蘇木的目光,反朝他微微點了一下頭。
楊一清走出例來,一開口,就叫蘇木大大地意外。
“臣楊一清謹對,這次對韃靼用兵,打還是可以打的。但發五鎮大軍,卻是不妥,可讓大同鎮採取防禦姿態,自行決定軍事行動,將韃靼人驅除了事。”
“啊!”蘇木忍不住輕呼一聲,心中惱怒:好你個楊一清,想不到你這個濃眉大眼的傢伙也背叛革命了,你還算是我的朋友嗎?
正德也是大為失望,卻不動聲色道:“奏來。”
楊一清:“能夠一舉用兵剪除我朝北方邊患,固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過,陛下想過沒有,這四十萬人上前線,所需軍費幾何?朝廷現在的財政狀況究竟如何,當著眾閣老的面,也不用我多說吧!就拿這次對韃靼用兵的軍費來說……”
他扳起指頭,開始算起來:“宣府鎮來是天下第一大鎮,且不說了。其他各鎮,各有兵卒九萬。每月所需米糧九萬九千盒,軍餉九萬餘兩,這還是在駐防的情況下。如果上了戰場,士兵需要大量的糧食補充體力,因為食量會翻上兩番。而且,部隊開拔需要發銀子,上戰場也需要發銀子,戰後的撫卹和犒賞也需要銀子。因此,一鎮邊軍,一戰下來,百萬兩銀子打不住。更何況,蘇木這次是要發五鎮之兵與韃靼決戰。依臣看來,至少需要六百萬兩。若是戰況曠日持久,上千萬也有可能。”
“啊,上千萬兩!”所有人都忍不住抽了一口冷氣,這已經是大明朝一年的總收入了。
蘇木本以為楊一清這個三邊總製出身的閣老會支援戰爭,卻沒想到在關鍵時刻他居然會出言反對,這讓他有些始料不及。
不過,這也可以理解。正因為楊一清知兵,並和韃靼人打過多年交道,心中想必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