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3部分

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湖南長沙出土的那支筆;竹杆粗0杆長筆頭為兔箭毛製成筆頭夾在劈開的竹杆頭上,用絲線纏捆;外塗一層生漆。從其製作工藝和文物出土分佈地區看,毛筆在戰國時已被廣泛使用。只是沒有統一的名稱。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從聿從竹”的記載。史有秦代蒙恬造筆之傳說。傳蒙氏選用兔毫、竹管制筆,制筆方法是將筆桿一頭鏤空成毛腔,筆頭毛塞在腔內,毛筆還外加保護性大竹套,竹套中部兩側鏤空,以便於取筆。蒙氏造筆後統稱為筆。

漢代時毛筆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是開創了在筆桿上刻字、鑲飾的裝潢工藝,如甘肅武威磨嘴子東漢兩墓中各出土一支刻有“白馬作”和“史虎作”的毛筆;二是出現了專論毛筆製作的著述;如東漢蔡邕著《筆賦》,這是中國製筆史上的第一部專著,對毛筆的選料、製作、功能等作了評述,結束了漢代以前無文字評述的歷史;三是出現了“簪白筆”的特殊形式。漢代官員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筆的尾部削尖,插在頭髮裡或帽子上,以備隨時取用。祭祀者也常在頭上簪筆以表示恭敬。“白馬作”毛筆出土時就是在墓主頭部左側。

至元代、明代時;浙江湖州湧現出一批制筆能手;如。馮應科、陸文寶、張天錫等,以山羊毛製作羊毫筆風行於世,世稱“湖筆”。自清代以來,湖州一直是中國毛筆製作的中心。與此同時,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名牌毛筆陸續出現,其中上海李鼎和毛筆、安徽六安一品齋毛筆都曾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

'編輯本段'起源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