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6部分

悲憤中的豫章、揚州上下不信任,但最起碼可以引起一些人的注意和反思,以此來激發他們的睿智。採取避守,甚至運兵至雙方邊界,擺出一副開戰的架勢,是一個多大的錯誤,也為接下來江夏的慘痛和浩劫埋下了禍根。

此時,同樣因為揚車帶回可怕訊息的豫章,正在經歷一場代理豫章太守,主位者之間的謙讓,和接下來一番決策的失誤,最後綜合江夏黃祖的不當舉動,才釀成了一場生靈塗炭的戰事。

棗袛是第一個趕到南昌城,說來也巧,在禰衡和運輸隊出事前,他正好在蕪湖安排新一輪春耕的屯田事宜。

第八百七十一章 理論與實際

棗袛軍事素養一般,領兵打仗更是不行,但好歹也帶過兵,當過都尉。他的官職和與曹智連襟的關係,此時絕對可以暫代豫章太守一職,在鄧艾或是曹智到來之前,處理豫章一杆事項。但他在悲痛那麼多將士陣亡和著急禰衡失蹤的去向同時,堅決不肯暫代豫章太守。他怕他做不好,他也怕做這種有實權的地方一把手。於是舉薦了名滿天下華歆暫代豫章事物,豫章現任的官員也很快同意了這項明主選舉。

在這之前華歆即使朝廷的議郎,又是曹智安排出任的豫章和廬江兩郡的廬陵相。華歆這位才學和政治理論名動一時的人物,華歆有著非常著名的治國主張,就是推崇重農非戰,重視文教德化。他認為“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應當先留心於本國的治理,“以征伐為後事”。本國治理得好,敵人就會不攻自破。“兵不得已而用之”,作為皇帝或者上位者,不能捨本逐末。

華歆的這套政治主張,雖說在現階段諸侯並立的三國時代,並不適用,但這番理論還是引起了天下諸多文人、清流的追捧,所以華歆的名望非常高。

華歆為官也十分清廉,應該算是個好官,但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實際能力上並不強,是個典型的理論不能與實際相結合,相互融會貫通之人。曹智任用他也是看重他的名望,能給天下的文人、清流、士大夫一副容人,唯才是用的形象。

但古代人對名望是非常看重的,同時古代人也是可愛的,特別是在豫章的這群官員。現代人都是搶著上位,做領導,古代人不這樣。豫章這群人更是你推我讓的,最後把這個非常時期,非常重要的職位和這份決策權給了一個只有“滿腹經綸”,一副死腦子的書呆子。

其實華歆在處理豫章南部僮芝與豫章豪強豪帥等民族和地方勢力的矛盾上,就體現出了他實際治理和管理能力的欠缺。但他還是最終接受了豫章上下的推舉,暫代起豫章太守之職。

而擺在華歆上任後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平息豫章眾多武將的怒火和衝動。

揚車一帶回他們受襲,死了兩百多名兄弟,太守禰衡失蹤的訊息後。在南昌城外一堆堆的黃土,掩蓋了一個個年輕的軀體,眼望著揚車帶回將士們的遺骸淹沒在黃土中,豫章的曹軍將士們,相互攙扶著,嘩啦啦的跪倒在地,失聲痛哭起來,紛紛叫喊著要為死去的弟兄們報仇,要去就他們的太守禰衡。

豫章全體武將要求華歆立即下令,出兵江夏,為死難的兄弟報仇,救回禰衡。武將大部分沒腦子,容易衝動。他們只聽了揚車帶回的一面之詞,就完全肯定了此次他們遭襲的主使者是江夏黃祖。他們不管自己手上有多少軍馬、戰船,就一味衝動的要立時開戰。

華歆沒有戰爭經驗,軍事常識更是缺乏。但知識的底蘊讓他初時也知道猶豫,動兵更不是他願意看到的。他認為此時也需要把事情徹底搞清楚,但同時他也知道自己此時應該有所表現,好坐穩太守一職和證明自己。但依照常理沒有接到州牧鄧艾或是許都曹智的命令之前,擅自動兵還是一種越權行為,所以一時他也不敢擅做主張。

華歆猶豫之時,同樣有能力暫代豫章太守之職的諸葛瑾,提出諸多疑點和要忍耐的主張,等已經從曲阿啟程的鄧艾到達後再做決斷的提議。

但諸葛瑾的提議招致豫章上下一片非議,甚至有人罵他沒有義氣,我們死了那麼多兄弟,你到現在還要我們忍耐,是何居心啊?

諸葛瑾此時年紀也不大,銳氣還未全部退盡,聽別人指責他那麼刺耳的話,一時沒沉住氣,就和揚車等情緒激動地武將據理力爭。但講道理也要看人,對著一群衝動的如一頭頭公牛般的豫章武將,諸葛瑾哪能和這群武夫說得清楚。這就是典型的“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

最終諸葛瑾的提議和主張不但為獲得重視,相反因為他的辯論不力,還把華歆還有的那點猶豫也給沖走了。華歆甚至認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