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提並論。不過普京這番話在俄國平民百姓聽來,倒是入耳的。
普京的祖父是個出色的廚師,十月革命後曾經先後為列寧和斯大林做過廚師。
1911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祖父帶全家到特維爾州鄉下躲避饑荒。普京的父親
弗拉基米爾。普京在那裡長大並且和普京的母親瑪麗亞結婚。1932年,普京的雙
親回到列寧格勒,母親工廠做工,父親參軍在海軍潛艇部隊服役,二戰後復員回
到列寧格勒,進了葉戈羅夫車廂廠工作,是一個勞動模範,一個老布林什維克。
在蘇聯時代,這樣一個工人家庭,儘管在政治方面沒有什麼權力,但是基本
生活是有保障的,蘇聯的工廠實行的是全包,工人的生老病死都由工廠包了。列
寧格勒是蘇聯重要的工業城市,大部分工人都住在工廠分配的宿舍,生活水平比
較平均。據稱,普京的父親從小對兒子實行了愛國主義和布林什維克的教育。
普京的家庭和列寧格勒無數普通家庭一樣,在二戰期間經受了巨大的災難。
列寧格勒是蘇聯西北的戰略要地,德軍進攻蘇聯的首要目標之一。1941年5
月德軍對蘇聯發起全面進攻,7 月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就佔領了波羅的海沿岸,直
逼列寧格勒。蘇聯最高統帥部為減輕莫斯科的壓力,牽制和消耗德軍的兵力,決
定堅守列寧格勒,下令列寧格勒軍民死守。9 月德軍攻陷列寧格勒近郊的施裡賽
爾堡,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陸上封鎖,蘇聯方面只能透過拉多加湖的水運和空運
向列寧格勒運輸各種物資。1942年蘇軍數次發動進攻,試圖打破德軍封鎖,均未
奏效。圍城期間,列寧格勒軍民遭受了空前巨大的苦難,被餓死的就多達64萬人。
但列寧格勒軍民一直沒有屈服,始終保衛著這座偉大的城市,全世界也都關注著
列寧格勒保衛戰。蕭斯塔科維奇在此期間創作由列寧格勒愛樂交響樂團演奏的第
七交響樂(《列寧格勒交響樂》),鼓舞了英勇的列寧格勒軍民,也成為蘇聯人
民在二戰中的一種象徵。1943年年初,蘇軍終於在拉多加湖以南開啟了一條走廊,
恢復了陸上的交通補給。1944年1 月,蘇軍發起全面反攻,解放了列寧格勒州,
列寧格勒的圍城始告終結。
老普京在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困期間,響應號召,再次到前線參戰,被炮火擊
中受了重傷。他後來腿上還一直帶著榴彈的碎片,天氣不好的時候,連走路都很
困難。普京的兩個哥哥都在圍困中死去。普京雖然沒有見過這兩個哥哥,但是小
時候就將列寧格勒被圍困歲月的悲壯情景印在腦海裡了,因為戰爭只是他童年之
前十幾年的事。雙親懷念兩個在戰時夭折的兒子,肯定使普京終身難忘。這種由
家庭成員的犧牲和城市創傷的感受而形成的觀念,其效果是抽象。枯燥的政治教
育所不能達到的。這樣的家庭背景,使普京很自然地接受蘇聯的愛國主義教育,
而愛國主義正是他作為代總統提倡的俄國精神之一。
但是,另一方面,普京的母親卻為小兒子偷偷地做了東正教的洗禮。因此,
普京出生後就受洗為東正教徒。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東正教在俄國人民文化傳統和
精神資源中所佔的地位。普京出生的時候,蘇維埃政權已經建立了三十三年,無
神論教育已經很普及,而且蘇共黨員是不準信教的,普京的母親瑪麗亞——一個
普通的列寧格勒女工——卻仍然秘密地為兒子到教堂洗禮。這是普京在2000年2
月回答選民有關他的信仰時透露的。他還說,他在擔任聖彼得堡副市長時,曾經
應以色列外長之邀訪問耶路撒冷。普京此行專門帶上母親當年給他的十字架,在
東正教教堂的聖棺完成了這一十字架的聖化,完成了母親的囑託。
關於普京信仰的轉變,我們在後面還要探索和分析。
接受完整的蘇維埃教育
普京在列寧格勒讀完小學、中學和大學,在蘇維埃教育體制下受到了完整的
全面的教育。蘇聯是世界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每萬人的大學生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