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2部分

武后話音剛落,有心表現一下的李賢便即從旁閃出,高聲稱頌了起來。

“陛下聖明,臣等歎服。”

李賢既已出頭,剛調回朝中任侍御史的林奇等十數名潞王一系的朝臣們自是不敢怠慢,各自出列附議不已,然則絕大多數朝臣卻依舊是面面相覷地呆立在當場,既不贊同,也不出言反對,只是一味地保持著沉默。

“李敬玄何在?”

高宗顯然是決心已下,壓根兒就不理會群臣們的沉默以對,也沒去理會武后與李賢等人的稱頌,鐵青著臉便點了禮部尚書李敬玄的名。

“臣在。”

李敬玄說起來也是朝中老臣了,早在高宗還是太子時,便已在東宮任職,只是官運只能用一般般來形容,熬了二十餘年,才於去歲因前任禮部尚書盧承慶病故方得以接掌禮部,其為人素來謹慎,自是早就看出了高宗給出這個嗜好的蹊蹺之所在,本打算裝聾作啞地應付過去,卻沒想到高宗第一個便點到了自己的名,儘自不情不願,可也只能怏怏地站了出來。

“愛卿素以善五禮知名,今既掌禮部,朕便令爾主持弘兒之喪禮,望爾好自為之,莫失了朕望。”高宗重重地坐回了龍床,大喘了口氣之後,這才下了旨意。

“臣遵旨。”

一聽高宗如此說法,李敬玄登時便是一陣頭大,可又不敢出言推辭,只能是硬著頭皮領了旨。

“陛下,弘兒在日,每以愛民為要,既仁且慈,今農墾在候,田務方殷,重歸關輔,恐有勞廢,妾身以為當營陵於景山,或相宜焉,還請陛下明斷。”李敬玄方才退下,武后便即站起了身來,對著高宗盈盈一福,一派為民請命狀地進諫道。

“準了!”

面對著武后的款款請求,高宗臉色變幻了好一陣子,似有不同之意,只是到了底兒,還是沒勇氣當面反駁武后,只能是勉強地吐出了兩個字來。

“陛下聖明,臣妾以為茲體事大,須得有親貴之人坐鎮方好,顯兒素來精明強幹,有其居中排程,當可確保無虞,懇請陛下聖裁。”武后絲毫不因高宗的不耐而有所不滿,依舊福著身子,再次進言道。

“這個……”

武后的這個建議顯然是大大出乎高宗的意料之外,不由地便愣在了當場,看了看武后,又瞄了眼默默不語地站在殿旁的李顯,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應答方好了。

死老賊婆子,啥時候都不忘坑老子一把,有種!李顯心思靈動得很,眉頭只一皺,便已看穿了武后的居心何在——讓李顯去揹負這勞民傷財的罪名只是其一,至於其二麼,則是要將李顯暫時排擠出朝堂,不讓李顯在冊立太子一事上有所作為,最主要的是要防著群臣們擁立李顯的可能性,用心不可謂不歹毒,不過麼,李顯本就沒打算去爭奪太子之大位,倒也不介意暫時離開註定將紛爭不已的朝堂,然則卻不想去承擔害民之過,該如何避免此事可就有得計較了的。

“父皇,母后所言甚是,太子哥哥在日,每以仁心對百姓,曾記得,總章元年,我大唐發兵徵高句麗,會有司以徵遼士亡命及亡命不即首者,身殊死,家屬沒官。太子哥哥上本曰:‘與殺不辜,寧失不經。臣請條別其科,無使淪胥’。父皇以為善,遂罷株連之法,百姓聞之,莫不以菩薩視太子哥哥,兒臣素來歎服,深以太子哥哥為楷模,今太子哥哥不幸早薨,兒臣痛心疾首,若能為太子哥哥身後事盡些綿薄之力,乃兒臣之幸也,然,兒臣卻不敢因之而有違了太子哥哥之道,今正值農忙時分,若大舉徵民夫以修太子哥哥之陵寢,恐太子哥哥在天之靈不安甚矣,還請父皇三思。”

在大是大非面前,李顯自是半點都不含糊,也不等高宗開口,便已從旁站了出來,一躬身,暢暢而談了起來,言而有據不說,也沒忘了拿武后之矛去攻其之盾,口口聲聲為民做主,卻不提如何做主來著,擺明了就是要高宗自己去說個分明。

“唔,顯兒此言甚是,朕何忍驚擾百姓哉,諸位愛卿對此可有甚良策否?”高宗本就不善政務,面對此等難題,又哪有甚良策可言,不得不將問題拋給了群臣們。

這就是道無解的難題目,別說高宗了,便是諸葛亮再世,也斷然找不到穩妥的解決之道,道理很簡單,以帝王葬禮而論,徵發民夫以為修陵之用乃是定律,歷朝歷代皆是如此,雖說擾民,可從大義名分上來說,卻並無差池,民眾縱然有怨氣,卻也能理解,問題是李弘並非真皇帝,而是被賜的諡號皇帝,自然不能享有隨意徵調民夫修陵的待遇,要民眾信服,顯然沒那等可能性,隨之而來的民憤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