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又有一種人,求名心切,但只善於接近名人而不善於接近思想。他從事學術的方式是結交學術界名流,成果便是一串煊赫的名字。帕斯卡爾曾經將這種人一軍道:〃請把你打動了這些名流的成就拿出來給我看看,我也會推崇你了。〃我的想法要簡單一些:就算這些名流並非徒有其名,他們的學問難道和傷寒一樣也會傳染嗎?

還有更加等而下之的,沽名釣譽,不擇手段,甚至不惜出賣靈魂。叔本華把尊嚴和名聲加以區分:尊嚴關涉人的普遍品質,乃是一個人對於自身人格的自我肯定;名聲關涉一個人的特殊品質,乃是他人對於一個人的成就的肯定。人格卑下,用尊嚴換取名聲,名聲再大,也只是臭名遠揚罷了。

由於名聲有賴於他人的肯定,容易受輿論、時尚、機遇等外界因素支配,所以,古來賢哲多主張不要太看重名聲,而應把自己所可支配的真才真德放在首位。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就是這個意思。亞里士多德和霍布斯都認為,愛名聲之心在青少年身上值得提倡,尚可激勵他們上進,對於成年人就不適合了。一個成熟的作家理應把眼光投向事情的本質方面,以作品本身而不是作品所帶來的聲譽為其創作的真正報酬。熱衷於名聲,哪怕自以為追求的是真實的名聲,也仍然是一種虛榮,結果必然受名聲支配,進而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