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進史冊。所以,無論就哪個角度而言,樓蘭王國都可以稱為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這樣,人們就很難滿足於那一句“人民散盡”的記載,還要進一步考察樓蘭/鄯善遺民的下落,希望知道今天塔里木地區或其他地方有沒有他們的後裔。
史籍上沒有再提那個棄國出逃的國王比龍,以及追隨他那4000戶人家“西走且末”之後的下落。如果認為他們從此再沒有返回國都,那是符合一般推理的。到且末後,如果不北返羅布泊地區,那麼只可能向于闐(即今和田地區)求發展。不過,不管他們下落如何,對於仍留下來的另一半鄯善國民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那時鄯善王國的半數是4000戶,而《漢書》所載,漢朝樓蘭王國共有1570戶。所以僅就半數而言,也是西域各國當中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國王真達到北魏首都後,似乎沒有再回家園殘破的故國,而他也不可能帶走多少臣民。
管理者(王權)的更迭,與區域內的土著存沒,是兩回事。不管怎麼說,從5世紀末,樓蘭/鄯善故地沒有出現替代性的新王國,反而成為無人定居的荒野,塔里木東端(特別是羅布荒原)失去了人氣。
亡國臣民尋找新桃源
在亡國之際,除了逃往西方的且末,如果細檢史籍,還能發現另一批樓蘭/鄯善人的下落。據《周書·鄯善傳》記載,在西魏大統八年(542),有個名叫“鄯米”的鄯善人曾“率眾內附”——率領族人到內地居住。而《舊唐書》、《元和郡縣誌》、敦煌文書《沙州圖經》都提到這樣一件事:唐初,祖籍鄯善的土人鄯伏陁,原已移居伊州(即今哈密),但因佔據當地的東突厥徵稅繁重,便率族人回到先民發祥之地鄯善居住,想作“化外之民”。迴歸了故土一段時間,可已經不適應祖籍羅布泊地區的氣候與居住條件,又自動離開鄯善,重返伊州原居住的城市。由於胡人稱鄯善為納職,鄯伏陁又是從鄯善返還的,所以他們在伊州的聚落地被名為納職。納職便正式成為伊州的三個屬縣之一。所謂納職,一般均認為就是如今哈密市以西65公里五堡鄉的拉甫卻克古城。
以上零星史料證明,鄯善國人在國破家亡,失去故土之後,仍然為尋找一個新的定居地歷盡艱辛。而沒有了樓蘭/鄯善王國的塔里木盆地東端,開始了另一個歷史時期。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二、經行者的一瞥(4)
晦暗難明的新時期
隋唐易代,唐朝勢力一時還未能進入西域,便由西域其他勢力來羅布泊地區填補了地緣政治的空白。大約在玄奘路經不久,就有康國——西域另一古老部族——人在其大首領康豔典帶領下,入居樓蘭故地,行政中心仍置於廢棄百年以上的鄯善都城,從此,這裡又稱為“典合城”、“石城鎮”。直到武則天的大周天授二年(691),石城鎮仍由康國人充任鎮將,並歸屬於沙州(即今甘肅敦煌)。
此後的宋、元、明,中國史籍對西域的記載大多偏重於今哈密、吐魯番、和田、喀什、伊犁等地,羅布泊及其附近地區已從歷史上淡出,而絲綢古道也不再以樓蘭古城或伊循城為必經之地,樓蘭/羅布泊區域的歷史,進入長夜。其間特別值得記上一筆的,是元初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路經。
馬可·波羅見聞
13世紀下半葉,義大利的兩個商業發達的城市威尼斯與熱那亞因為利益衝突,不停地以兵戎相見。1298年秋天的一場海戰,威尼斯艦隊全軍覆沒,艦長馬可·波羅被熱那亞人俘獲。在熱那亞陰暗潮溼的監獄,難友們發現這個剛入獄的馬可·波羅見聞廣博,為人風趣幽默。為了消磨這段苦難時光,馬可·波羅向難友魯思梯謙口述了自己在歐亞大陸的冒險與旅行。魯思梯謙是比薩人,通曉法文,也許是別無事情可作,更可能是為其吸引,他便記下了馬可·波羅講述的經歷。這就是此後若干世紀不脛而走的《馬可·波羅遊記》,它的原名叫《東方見聞錄》。至今,這本遊記已譯成數十種文字,出過近百個版本,幾乎盡人皆知,以此為題材的小說、電影、電視劇等,受到觀眾、讀者的喜愛,普及面極廣。
在《馬可·波羅遊記》中,馬可·波羅詳細記載了他東行的路線。離開和闐,路經培因(今地不明)、車爾臣(今且末),他抵達了一個叫“羅布”的地方。據遊記的各種註釋本,一般均把這個羅布比定為卡爾克里克(在今若羌縣城附近)。馬可·波羅說,羅布是個大城,在羅布沙漠的邊上,這個城市已歸附元世祖忽必烈汗,居民全是伊斯蘭教徒。那時,只要是準備渡過羅布沙漠的行人,必須在這個城市休整一週,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