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清楚這個問題,甚至可以說是有意為之。這不是因為故事衝突不夠激烈,而是因為整本書的基調,敘事手法要服務於所表達的主題。
當初寫《神遊》時,我喜歡在很多章節前面寫題記,以闡述創作的思路。後來發現,在網路小說的章節中,加入這些與情節無關的內容並不太合適。但如今倒是有必要寫一篇題記,放附在免費感言章節中。
這本書叫《太上章》,虎娃將成為道祖太上。它所描寫的就是虎娃怎樣成為道祖太上的故事,以及他為何會被後人稱作道祖?而不是虎祖、霸祖、帝祖等其他的“尊號”。
其實仔細讀來,已告一段落的巴原五國之爭,以及即將展開的中華天子嗣位之爭,其故事衝突都足夠尖銳激烈,甚至可以說是驚心動魄。但無論世事多麼驚心動魄,對道祖太上而言,他所要求證的都是他的心境。
若是從虎娃的角度去看待和體會這些衝突,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一言不合光著膀子衝上去拎刀便砍,那不是太上而是牛二,或者叫張三、李四都行,總之可以換成任何一個名字、寫成另一個故事,或許也很精彩甚至喜聞樂見。但那就不是《太上章》了,可以叫《張三戾血霸天記》,網上類似的故事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我沒必要也湊這個熱鬧。
寫什麼就是什麼,最起碼也要寫什麼就像什麼,這是文學創作的基本要求。
最近的章節,介紹性的內容比較多。由此導致了情節推進不快,當然了,這也有我更新不快的原因。但對上古時代的背景介紹,又是繞不過去的,只有將它鋪展清晰,後續的情節衝突才能順利展開。
這是一部上古神話題材的網路小說,但內容也並非完全是虛構與杜撰,它有很清晰的背景。從時間背景上來看,它所描寫的歷史時代,從華胥之子太昊至大禹之子夏啟。由華至夏,便是華夏古國的奠定過程。
創作中感到艱難的是,相關的文獻包括各種史料與上古神話傳說,既太少又太多了。所謂少,是相對於先秦之後豐富的歷史資料而言;所謂多,是相對於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早期史料而言。
可以考證的記載與傳說,不僅豐富而且零散,內容極為複雜與混亂,盡情發揮想象力去解讀這些神話史料。可以得出各種推論。然後在這些各種可能性的解讀中,梳理出一條最切合邏輯關係的主線,做為小說中的世界觀背景,對作者而言是個相當浩大的工程。
編造並不難。真正難的是不能隨意去編造,迄今考證過的上古史料,加起來已有近百部,有些簡直是比天書還天書。寫在小說故事裡。有些可能只是一段很簡單的介紹,但實際上想把它們梳理清楚、清晰自然地介紹出來,其過程要比我寫《天樞》時難多了。
其中雖然有小說的加工。但對於已流傳了幾千年的上古神話史,我並不敢擅自胡編亂造。涉及到某些內容時,我的態度不僅認真,甚至可以說是恭謹。比如說寫道祖就是道祖,而不能是將道祖寫成牛二,卻非說這個人就是清淨無為的道祖。
既然是寫道祖太上的故事,虎娃的成長經歷,也應當反映道家思想最初的源流。道家並不是人們所說的上古神道,亦不等同於後世的道教。
(悄悄說一句:我本人並不喜歡《封神演義》,書友也不必用封神中的神話體系,勉強去套用本書以及我的一系列作品中的“設定”,因為這是不同世界觀的體系。)
最近的章節中,恰好寫到了顓頊帝整頓祭祀,也就是後世神話中的“絕天地通”,有關內容在後文還會繼續提及。而人們對待鬼神、對待自身的態度,恰恰是人類思想文明的萌芽,道家思想的出現,也肇始於這個萌芽。
現代人能讀到的、完整的中國古代思想著作,成書於東周的老子《道德經》,應是其中最早的一部。在《道德經》之前,當然還有更早的上古文獻,但那些文獻資料要麼不夠完整系統,要麼就是一些單純的占卜以及歷史事件的記錄,並非一種思想體系的總結。
道家思想當然不是憑空誕生的,根植於華夏文明古老的土壤。老子所說:“以道意蒞臨天下,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其源頭最早便可追溯到黃帝世系時代,與神話傳說中的顓頊帝“絕天地通”不無關係。
也許很難用有神論、無神論、泛神論……等簡單的概念去界定道家思想,它是另一種文明啟蒙時代的思辨體系。
對於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神靈,太上的態度,是無論它存不存在,都改變不了事物執行的本質,就算它們是存在的,那也是大道演化的一部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