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魏王府的這位世子,在外面流落的太久了,無論心性氣度還是才幹,都流於平庸,想要像他父親那般,沙場建功,是不可能的了……
趙石不願自找麻煩,回書勸了兩句,許是魏王李玄道也看到了這一點,加之這是魏王府的唯一子嗣,所以也就沒有了下文。
這般說來,趙石回想了一下,和魏王李玄道打的交道真的不少,不過他這個時候也沒有交結皇室的興趣,這又是眾目睽睽之下,所以和兩人說話,也都流於泛泛,連關於朝政的事情都沒提幾句。
十里的路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時當正午的時候,長安城門已然在望。
朝廷準備的很是充分,一些百姓也來到這裡,擺上香案之類的東西,迎接大將軍回京,鑼鼓什麼的更是不缺,看上去很是熱鬧。
一番喧囂嘈雜,大將軍儀仗終於透過長安西門甬道,進入長安城內。
隨大將軍南歸的軍兵,被帶著去到駐紮的軍營,迎接大將軍回京的朝廷命官們也都紛紛告辭離去。
直到所有該走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些幫著大將軍引路或是回府佈置的官員還留在隊伍之中。
這個時候,魏王李玄道才露出真正的笑容,微微拱手道:“本王也就陪你走到這裡了,本想跟你多聊聊,在京裡呆的久了,外間之事看是看不到了,就想多聽聽,但你這一路辛苦,之後宮裡肯定還有聖旨下來,你這裡回府又是一番忙亂,也就不打擾了……”
說到這裡,頓了頓,卻是話鋒一轉,低聲道:“靖佳那丫頭不錯,命又不好,以後多照看些……若是負心薄倖,本王這裡可繞不了你……”
說完,也不待趙石再說什麼,大笑道:“本王這就去了,改日再招你過府飲酒耍樂,告辭。”
隨即,帶著幾個隨從揚長而去,看上去頗為灑脫,但總不脫孤寂淒涼的味道。
趙石微微蹙了蹙眉頭,這才想到,別看靖佳公主看上去孤孤單單的,但人家的可有著不少哥哥呢,看上去人緣還不錯?怎麼往日裡沒看出來呢?
而他和靖佳公主的事情,都傳到魏王耳朵裡去了?
這外間的傳言,定也已經是紛紛揚揚,自己到是無妨,對靖佳的名聲卻是有礙,不如趁此機會,娶了過門算了,想來李全壽那小子也不至於不答應……
不過這事還得容後再說,如今已經入城,家門近在咫尺,什麼朝廷,什麼聖旨之類的,都不如回家要緊……
回身揮了揮手,一行車馬漸漸加快了速度,奔著定軍侯府方向而來……
(求月票,果然單章求月票效果顯著,今天單位停電,所以這兩章都要晚上碼出來,很費勁,明天也是如此,而且明天晚上還要請人吃飯,夠頭疼的,尤其是停電之後,空調沒了,那熱的,真讓人受不了。)(未完待續。手機使用者請到閱讀。)
第十二卷千秋功業需百戰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使節
實際上,一路過來,與方謙,魏王李玄道的談話,並非一無所獲。
起碼,趙石已經知道,吐蕃人的使者來到了長安,正在與大秦商議,吐蕃王庭的重建以及稱臣的事情,近千年過去,這個曾經輝煌無比,在漢人帝國的西疆,與漢人相持不下的老大帝國,在沒落的今日終於選擇了屈服。
不過,像草原部族,以及南邊叢林中的那些小國一樣,有著地勢之利的吐蕃,也同樣有著復興的希望。
因為漢人再如何強盛,對那些荒涼的不毛之地,以及滿布瘴氣沼澤的叢林,都不會太過感興趣,最多最多,也只是設定一些象徵性的官職,或者象徵性的收取一下貢賦罷了。
漢人很多時候,要的只不過是一個宗主的名義,來標榜豐功偉業,至於一些實質性的東西,好像並不怎麼看重……
不過,現在的大秦,顯然還沒有進入到萬邦來朝的階段,大秦上下,對於功業都有著天然的飢渴,也不可能像盛唐時節那般,對於想要稱臣的邦國那樣的寬容慷慨。
這和那些吐蕃貴族們的想象差的很遠,所以商議起來,也很艱難,吐蕃人對於漢人,有著敬畏和輕蔑兩種皆然不同的矛盾心理,這是歷史造成的,不用多說,在這一點上,他們和許多北方胡人,極為相似。
而吐蕃人這次派出使節,打的如意算盤還不止這些,他們既要趁此機會結束內亂。還要大秦幫助他們重建王庭……
甚至於。他們還希望。大秦能夠仿效文成公主西嫁吐蕃的前例,與吐蕃王室聯姻。
用李玄道的話來說,這些吐蕃蠻子想的到是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