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有風采卓然之感。
不過對著這位十幾年來,一直榮寵不衰的公主殿下,他不敢有一點的怠慢,凜凜然如對大賓,此時更是趕緊謙遜道:“殿下德厚有福,而今膝下有依,不但了了宮中貴人們一樁心事,下官等也是歡喜非常,此來主禮,正是下官分內之事,不敢勞殿下記在心上。”
靖佳公主轉了轉眼珠兒,自那冤家出京,開始時都以為去了吐蕃,後來才知道去了河東,跟金人打仗去了,她這裡可是被唬了一跳,之後書信來往。多有埋怨之語,還道他只瞞了自己。
想著他在兩軍陣前。軍務繁忙,又頗多兇險之處,心中憂慮,但只要一想到他府中那幾位定是知情,只讓自己在這裡擔驚受怕,她便有些不舒服,所以鴻雁傳書之餘,卻也在字裡行間透出醋意。
不過後來也知道。他府中那幾位也都被他瞞著他,這才重又歡喜,偏又覺著之前所作所為有些不妥,別讓他覺著自己倚仗身份,傲慢無禮,偏好歪纏才好,接下來傳出去的書信。便規規矩矩,讓定軍侯府那邊帶過去了。
不過這兩年過的雖是清淨了些,但府中有了個小丫頭,又能時常接定軍侯府中幾位過來說說話,日子到也不算寂寞。
只是她也記得,當日長安大亂有著怎樣的兇險。自己束手無策,還需他來分心照看,所以這兩年雖少出府,但宮中卻去的很勤,於朝野間事也頗為關注。
這兩年朝野動盪之勢漸息。要說大秦帝位更迭,總要鬧出一些亂子來。但這一次,鬧的太大了,先有大將軍趙石被構陷入獄,後有數萬邊兵湧入長安。
接下來,景帝遇刺身死,皇貴妃成了兇手,長安王氏,百年世家,一朝過後,便是抄家滅族,煙消雲散,之後的事情就更不用提了,人頭滾滾而下,一位大將軍掉了腦袋,一位大將軍被從陣前調回,接著便被打發去了西北。
如此種種,遍觀大秦歷代帝位傳承,也沒鬧出過這麼大的亂子,看上去,幾乎就等同於謀逆。
不過讓人吃驚的是,如此天大的亂子,朝野紛爭竟然在短短兩年之內便平息的差不多了,當然,逢有吐蕃低地內附,算是略略壓下了朝野不安到了極點的氣氛。
之後西北捷報頻傳,大將軍趙石更是率兵北進,下太原,陷大同,直接便奪下了金國半壁江山,如此大捷之下,也終於讓朝野群臣們意識到,窩裡反沒什麼意思,目光也都轉移到了別處。
加之這兩年李圃,汪道存相位穩固,六部尚書,參知政事,參知軍事,這些朝野重臣,多還是當年景帝一朝的老人,並沒有多大的變動,所以人心漸穩之下,朝野間的氣象,也終於平靜了下來。
尤其是景帝年間,越演越烈的派系之爭,也是一掃而空……
有見識的人這個時候也終於意識到,當今陛下雖然年紀輕輕,但雄才大略之處,並不讓於先帝,而就其心胸決斷而言,連最挑剔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先帝可能要遜色不止一籌……
這些都是朝野大勢,在如今靖佳公主的心中,說是洞若觀火有些誇大,但多數都是瞭然於心的。
話再說回來,眼前這人也算是景王府舊人出身,這在景帝一朝,是一朝可以富貴,一朝可以身敗名裂的身份。
景帝對景王府舊人多念舊情不假,但遍觀當年景王府中人,其實處人頭地的,也就那麼幾位,其餘皆是碌碌而已。
當這幾位,王虎弄的几上幾下,最終還是掉了腦袋,其實只看他這一個,便知當初景帝到了最後,竟然是無人可用……
也許不是無人可用,而是沒有誰真正值得他信重了,景帝用人之意,她也不好評說什麼,但最後竟然用了王虎這麼個蠢物,加上居心叵測的韓文魁。
一朝身死,李承乾,方謙皆是漠然以對,大將軍趙石更是與之反目成仇,中間又有王氏,曲氏,折氏興風作浪,真真是眾叛親離,而像李圃,汪道存,張培賢,種從端這樣的能臣大將,最後也沒再說什麼。
可見,景帝一朝到了最後,派系之爭已經弄的人們筋疲力盡,群臣隱隱已是多有不滿在心,只是不敢表露出來而已。
而這幾個景王府舊人,在景帝一朝卻餓弄的各個疏離,其實也多是景帝用人之故了,齊子平在國武監逍遙,李承乾與趙石素有間隙,方謙遊離在外……
這麼說來,那個時候過的最是安逸的就要數這位禮部尚書大人了……
靖佳公主心裡暗笑,任你不粘不靠,這下也該是到吃苦頭的時候了,她是知道的,相比兵部尚書李承乾,這位禮部尚書大人好像更不好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