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軍主力,被秦軍推的節節後退,安陽灘上,盡是宋軍將士屍骸。
宋軍水軍戰船,在投炮投射之下,也傷亡累集,因搶救退守灘頭之光化軍將士,嶽東雷不得不讓戰船靠岸。
宋軍登船之際,又遭秦軍掩殺,死傷無數,順勢又被秦軍奪去戰船十數艘。
連在水上,秦軍將士捨生忘死,靠著奪取的幾條戰船,拼命攻擊嶽東雷所乘帥艦,迫得宋軍水軍圍追堵截,陣型大亂。
直到午後,宋軍終於引兵而去,種燧,魏懷德吃了大虧,也不敢再追,也無力追敵,收拾將士,迴轉南陽。
第一次襄樊之戰,就此落下帷幕……(未完待續……)
第十四捲風雲激盪幾時休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餘波
大秦成武十三年九月,大秦發動的這場滅亡東宋的戰爭,終於徹底停了下來。
無疑,這是一場統一戰爭。
和歷史上任何定鼎中原的戰爭並無多少區別,都不會有平和而言。
兩國動兵近百萬眾,在南北兩條戰線上,相互博弈,廝殺,在短短數月之間,損耗人力物力無數,終於以大秦的勝利而告終。
只見過短短數載的東宋,滅亡了。
只有兩淮,山東,還有些東宋的殘餘勢力苟延殘喘。
歷史上,將這個時期的東宋太子趙柯在江陵建立的小朝廷,稱之為南宋。
雖說經過一些波折,大將軍江善也還是功成名就。
論功行賞之時,位於諸將之首,晉一等開國定國侯,樞密副使,其餘諸般賞賜,豐厚的難以想象。
不過,像這樣的大將封賞,自然少不了朝堂上的種種博弈。
實際上,很多朝堂重臣,都有意無意間,寄希望於江善,能平定江北,敘功之時,便可順勢晉國公位,和大將軍趙石並列,以做制衡。
這也是今次犒賞豐厚的令人眼紅,有點過頭兒感覺的根本原因所在。
不過現在的江善,還不能跟大將軍趙石相提並論,獻俘之時,更沒見到大將軍江善的影子。
和大將軍趙石諸次征戰,回京敘功有著明顯的區別,因為大將軍江善還要在軍前領兵……
是朝廷更信任江善嗎?還是江善無人可以替代?
都不是,只因為江善雖率軍攻破開封。卻還未靖全功罷了。
直到大秦成武十四年春,東宋京東路制置使王阮會同駐守山東的廣濟軍指揮使吳奎,淮陽軍指揮副使李季等人降秦。
最重要的。則是宿州防禦使曹旭殺宿州知府劉文煥等人降秦。
如此一來,不但讓大秦兵不血刃,將山東南部,淮左北部的大片領土納入懷中,而且,這也是頭一次,兩國相持以來。大規模的地方守臣不戰而降。
不論他們是逼不得已,還是膽小怕死,或者是為利所驅。這個時候都已經不算重要。
而宿州防禦使曹旭,降秦之後,獻計於大將軍江善,淮左空虛。一戰可定。然襄陽不拔,兩淮人心定還不能安穩。
襄樊,兩淮之要地,得之,則兩淮定,失之,則兩淮難守。
江善深以為然,遂上書朝廷。詳述攻淮方略。
同時,並派曹旭為招降大使南下。招降宋臣。
隨後,朝廷下旨,以種懷玉為河南東路宣撫使,鎮守開封,經略河南東部,山東南部,淮左北部等地,令江善移師洛陽,準備攻取襄樊諸事。
而此時,種燧,魏懷德兩人,卻只能品嚐苦澀滋味兒了。
襄樊一戰,雖然最終戰而勝之,讓淮右宋軍損傷慘重,無功而返。
但那一戰下來,秦軍只得了個慘勝。
慘勝如敗,這個上面,凡是帶過兵的將領,都明白。
糧草輜重,遺失無數,十萬大軍,戰死一萬六千欲人,傷者無數,連魏懷德這樣的大將,都為流矢所中,養了幾個月的傷,可見那一戰對於秦軍將士來說,是怎樣的慘烈了。
輕兵冒進的罪名,兩人想躲也躲不過。
而且,因為南陽城小,又兼後方輜重抵達不易,軍中傷病又多,兩人不得不只留兩千人馬,守衛南陽,率兵迴歸汝州。
一趟走下來,種燧精疲力竭之下,又強撐著身子處理軍務,回到汝州之後不久,便病倒了,好在,病的不算重,要知道,歷朝歷代一來,因南征而病逝的將領,可謂不計其數。
種燧算幸運的,身子骨也堪強健,只是太過勞累,所以生了疾患,並非因水土不服,以至於染了惡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