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的事情,他們兩個樞密副使竟然一無所知,這在之前可是不敢想象的。
可見,樞密使之爭,讓他們受到的影響已是越來越大了。
不過今天西遼的事情,只能說是一道開胃菜。
接下來,皇帝陛下又道:“今遠人來投者漸多,當年,設下理藩院,多為權宜之計,而今看來,也不見多少成效,所以,朕欲重立鴻臚寺,以結中外之好,可也?”
鴻臚寺這個名字,立馬在眾人心中轉了一圈。
沒有誰不知道鴻臚寺是怎樣一個衙門,唯一讓他們有些疑惑的是,這樣的事兒,應該交給中書議決才對。
而今卻在這裡首先提了出來,這是不是說,陛下對中書有所不滿,或者也可以說,此乃中書勢弱的開始?
這回,武人們悠閒了,鴻臚寺這樣一個衙門,必然不會落在樞密院或者兵部轄下,那是文臣們的事情。
當然,兵部或者可以插上一腳,樞密院卻絕無可能。
他們其實就像關在籠子裡的兩種動物,食物夠的時候,他們懶的相互撕咬,只有主人需要的時候,他們才會在食物充足的時候,一個用嘴,一個用爪,相互爭鬥一番。
當然,如果食物短缺,或者有搶奪食物的機會,他們都不會介意。拿出真本事來。將對方置之死地而後快。當然,激烈的程度,還要視食物的等級而定。
而像鴻臚寺這樣的專屬食物,另一邊定然沒有什麼興趣,不過,若是能佔據個有利的位置,他們也不介意上去咬一口。
像現在,位置就很有利。只看對方護的死不死了。
不過,顯然文臣們玩這個更加嫻熟一些,不會給他們太多的機會。
“陛下是說,改理藩院為鴻臚寺?”
這是一句廢話,但也正是這樣的廢話,才能探明皇帝陛下的心意。
不知道陛下心意如何,做什麼事都是事倍功半,一旦知道了,才能改為事半功倍。
皇帝陛下頷首道:“吐蕃,草原諸部。以及回鶻人,皆都想方設法。派遣使節入朝,而我大秦,卻還未有屬衙,主理此事,更無人出訪外邦,使外邦之人,同沐聖恩,何也?”
“禮部,理藩院,皆有不足也,不如仿照古例,以理藩院為基,重啟鴻臚寺,專理此事。”
這麼一說,前因後果也就明晰了許多。
想想也是,至今大秦還沒有正式出使異邦的先例,像往草原傳旨,或是晉國公去吐蕃等等,其實都不能算是出使。
因為出使異國,必帶國書,節杖,使旗等物,沒有這些,平常兩國往來,也就算不得出使異邦了。
而且,正像成武皇帝所言,無論是禮部,還是理藩院,對於出使之事,多有準備不足之虞。
而大秦最近一次正式出使,其實還要追朔到景興年間,與後周議和,設立邊市的時候。
也就是說,大秦並非沒有向外國派出使節的經驗,只不過經驗殊少而已。
正因如此,大秦後來設立理藩院,也只不過是接待外國使臣,派出使者的時候,也多數是經中書議決,再由禮部準備,是從上到下的一個程式。
其實這樣一來,便有些不妥,之前還成,因為涉於外事者不多,但現在便顯出了不足之處。
外國使節紛紛來朝,大秦必然也會接二連三的派出使者回訪,或者主動派出使節進行交往。
如此這般,若還按舊制,卻是增加了中書的負擔,和朝廷規制也有相違之處。
因為朝廷處事,因為由下而達,由上而決,若一應事宜,皆由中書處置,中書那幾個人哪裡忙的過來?
皇帝陛下之意,合情合理。
周仿遂道:“陛下明見,是臣等疏忽了……”
沒等他說完,皇帝陛下微微一笑,道:“非你等之錯,如今國事漸趨繁重,看來啊,這中書之制,也得改改了,愛卿乃中書群臣之首,朕所倚重之人,回去之後好好想想,怎麼改,才能讓我大秦政令通達於四方。”
得,這一棒子突如其來,周仿立馬懵了一下。
皇帝陛下狀似隨意的道了這麼一句,立馬轉開,“鴻臚寺之事,要緊著來辦,出使回鶻之事,就交給鴻臚寺,爭取在十月之前成行,至於出使人選,朕已有屬意之人,不需中書再議了。”
這一下挨的不輕,周仿略有恍惚,旁邊的兩位也有些不安。
今日乾元殿議事,總讓人感覺有些怪異,整個都好像在皇帝陛下控制當中,但他們就是不知道,皇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