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打算的ting好,但坐鎮解州的南十八和孫文通是什麼人?兩人的種種舉動,皆都落入眼內,警惕之心隨之而起,幾乎是立即便命人快馬送信往汾州,言明其中利害,好叫趙石善加提防,再有,就是請趙石拿個主意,斷不能讓兩人的一面之詞huo亂朝廷耳目。
兩位智謀之士並未慌了手腳,但無奈的是,此時卻無多少手段可以施展,國喪之時興兵,本就授人以柄,加之未能靖功於一役,更是雪上加霜,而朝中來使,又是派來的這麼兩個人,想到這裡面的意味,兩人心驚之餘,也只能勸趙石早做打算,其餘嘛,離京千里,也是無法可想的了。
而此時,車廂中的兩人苦中作樂,說著些同話,身子冷的有些吃不住,但也只能硬撐著,話題也慢慢轉到了此次和議上來。
其舍心思再多,這卻才是他們此次奉旨河中的使命,與金人議和,其實兩人就此事商議了已經不止一次,兩人奉旨而來,目的地絕對不是汾州,可能是要去太原或者大同的,當然,就算金人有議和之心,你來我往的商談也是少不了的,換句說話,兩人此行,只為向金人提出和議,其餘的,就非是兩人能夠做主的了,說句不好聽的話,充其量,兩人只是使臣而已。
而兩人也算是一文一武,與金人提出議和,chun舌上的功夫一定是要做好的,不止如此,太原大戰對於他們來說,雖有諸般好處,但難保金人不會輸紅了眼,不允和議也是有的,而這,就是見功夫的地方了。
一個呢,要探聽金人動靜,二個呢,還要說服金人權貴,允了和議,這樣一來,要做的可不止一樁一件,說起來,準備的頗為倉促,來的人也不算多,這個也不奇怪,要說大秦立國百餘載,出使敵國,以為和議卻還是頭一遭,準備不足也是難免。
而最讓段德有些頭疼的是,不管心裡怎麼不願意,此次和議,卻還得趙大將軍鼎力相助才成
是的,就得趙大將軍鼎力相助,按照朝中的意思,與金人議和,可以稍稍退讓幾分,河中大部,可以還於金人,只留解州等幾處立足之地即可,在這個上面,若沒有趙大將軍點頭,恐怕根本不可能說於金人知道,那麼和議也就少子八分成算。
其餘種種,要趙柱國伸手的地方還很多,有的可以用皇命來說話,有的卻也需好言相求,和這位年輕的大將軍打交道,兩人也都加著十二萬分的小心呢。
兩人就這個沒少商量,段德要強硬一些,覺得朝廷聖旨未曾明言讓大將軍趙石參與和議,加之他有觀軍容使之職在身,所以不需怎麼看趙柱國的臉sè。
但王老大人卻不同意,趙大將軍率兵北來,前些時朝廷明詔其執掌河中軍政,若無此人相助,議和之事如何能夠順遂?事事以皇命壓之,趙柱國完全可以以上奏朝廷為由,拖延和議,最終讓兩人騎虎難下,獲罪於朝廷。
以他看來,更為可怕的還不是這個,而是yin使手段,讓兩人客死異國,婁是如那蘇武一般,成了金人階下之囚,給人放牛牧馬,想要hun歸故國都不可得……
那才是最讓人恐懼的結果,當然,這話不能宣之於口,但確實也是王老大人最擔心的
兩人商議多次,也只能商量個隨機應變的結果出來,兩人嘴上不說,其實心底裡,最盼著的,還是朝廷能夠下旨,將趙柱國召回京師去,那樣一來,才算為和議掃清最後的陣礙
剩下的路途之上,兩位心機深沉的大秦朝臣商談著議和諸事,眼見天sè將幕,不覺間,汾州城那高大的身影也終於出現在了視線之內,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金人議和使臣,卻也已經走在了路上,比他們或許要晚上一些,心思卻要比他們還要急切百倍……!。
!
第十卷 天下興亡誰人曉第七百七十九章 議和(一)
(不好意思啊,筆記本壞了,再加上工作有些忙,又斷更了這麼長時間,見諒見諒
“下面的人都還算安穩吧?”
大廳之中,坐著的人並不多,出了主座的趙石,便是杜山虎,張鋒聚,種懷玉幾個人了,而這幾位也正是北渡秦軍中兵權最重的幾個,又可以說都是趙石心腹中的心腹,不過從這裡也能看的出來,趙石根基雖然日漸深厚,但比起張培賢,折匯這等從軍日久的大將來,還是顯得薄弱了些。
“要說這一次,確有輕兵冒進之嫌,也使得大軍傷亡不小,這些時日,也多虧了你們,不辭勞苦,安撫軍心”
趙石說的很慢,好像在斟酌著詞句,杜山虎張口yu言,卻被他揮手止住,並接著道:“百戰之功,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