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南十八就這麼說了,顯然,也是在暗示趙石小心些什麼的意思在裡面。
文人就是如此,總是把話說一半,藏一半,從來不會讓人捉到把柄就是了。
而這時,趙石也想不到那麼多,孫文通對大秦朝野中事並不熟悉,但對國武監卻是感情深厚,也提了一句,國武監創立至今,大帥居功至偉,如今國武監生員多任職于軍中,但也有不少行走於六部,而大帥麾下多有國武監生員,私下著人打問,不定便有所收穫。
加之國武監祭酒齊子平,乃景王府舊人,蜀中又曾於大帥帳下聽令,找個閒暇時候,去與其敘敘故舊之情,也是不錯。
一番密談下來,趙石心中焦灼稍減。
翌日,便由解州啟程,南十八兩個還有一些庶務需要交接清楚,所以延後了兩日,便急急帶著些從人,啟程南下。
一路無話,不幾日,過了黃河,趙石一行人終於來到闊別已久的潼關。
相較過去的一年多,潼關冷清的多了,就像個被丈夫遺棄的少婦,門庭冷落,哀怨中帶著幾分悽清。
不過想想也就知道,河洛之地已陷,河中盡在掌中,潼關這處秦川門戶的作用卻是變得可有可無了,估計稍後,也有可能變成糧草重地也說不準,不過現在嘛,在初春的陽光之下,卻顯出幾分可憐巴巴的味道出來的。
迎接趙石一行的乃是信任潼關鎮守使王纓,此人趙石自然見過,魏王舊部,當年潼關內三營統領,徹徹底底的魏王心腹大將。
這人雖有些生不逢時,更是站錯了隊,但值得慶幸的是,當年魏王被迫回京,魏王舊部星散,但隨後便是伐蜀之役,過了沒幾年,又有東征之舉,隨著這些戰事,加之當今聖上皇位漸漸穩固,對於這些魏王舊將的防範也就鬆懈了下來。
這不,當年差點謀反罪名加身的魏王心腹,卻還是走到了潼關鎮守使的位置上,不過深想一下也是明白,恐怕……這人的作用還是為了掣肘那位鎮守洛陽的折大將軍所設吧?
呵呵,月票漲的真快,加更一章,以作感謝,尤其是書友們的打賞,實在給力,能不能再給力些,每多一百票,阿草加更一章?實在沒辦法,存稿根本沒有,不然的加更會更多,現在只能這樣了。
!
第十卷 天下興亡誰人曉第七百九十一章 歸家
王纓有些出乎意料的熱情,這位頭花已經花白,顯然這些年並不算好過的大秦悍將,在此次東征中,也可以說是捨生忘死,率兵大小十數戰,立下的戰功一點也不讓於人。
對於他來說,幸運之處恐怕是在於,與他爭競最為激烈的悍將折溪戰死在了洛陽城下,加之折匯升遷,這才僥倖得了這個位置。
稍稍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收攏一些這些年一直如同孤魂野鬼般的魏王舊部,也不指望再做升遷,紮紮實實的經營潼關,對於他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而對於趙大將軍的熱情,估摸著也不是得了魏王指點,而是出於自覺根基不足,又有折大將軍在前,想要廣結善緣,異日有個好歹,也能有個退路的意思。
基於這些緣故,談起當年潼關故事,這位潼關守將避開一些敏感的話題,頗多感慨之餘,更是加意親近。
也許這些吃的苦頭太多,早沒了當年的剛烈性子,趙石這裡才稍稍示好,那邊就已經受寵若驚,根本不顧眼前這位大將軍的歲數跟自家子侄差不多,眼眶紅著,就差說出引為平生知己之類的話出來了。
如此這般,事情就好辦多了,趙石方一開口,王纓這裡已然滿口答應,在自己麾下,調出一千精兵,充當此次回京護軍,聽趙石言及手下帶來的都是軍中傷患,想留在潼關養傷,待得好了,再回轉河中。
這話出口,王纓卻是大喜,藉著酒勁,開始訴苦,他這個潼關守將是真不容易,折大將軍臨走,還是在潼關安插了兩個副將,這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折匯心思縝密,怎麼可能將自己的後路完全交給與自己頗不對付的王纓手上。
所以王纓在潼關能使喚的人真的不多,張大將軍在時,為人寬厚,軍中之人盡知。他們這些人的日子還能好過一些。而可以想見,隨著張大將軍進京述職,之後打交道的,就是折匯了。比之張培賢,折匯的心胸,那還用說嗎?
隱晦的訴完了苦處,便是央求大將軍能不能將手下這些傷兵留在潼關,要知道。他手下兵額還缺著近半,若是能得了這些百戰餘生的河中將士,也就再不用隨時看人眼色,日子也就逍遙多了,再加上,這也算與河中上下結下了交情,也能讓折